散文节奏 : 散文节奏过去只是被当作一种修辞格而一笔带过。近来心理学家和文学研究者都对这种修辞格进行了认真探讨。这一研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采用何种节奏的定义作为出发点的。如果节奏只是在词源学的意义上指“流动”,那么散文节奏就是指语言中悦耳流畅的声音,而任何产生悦耳效果的散文都是有节奏的。另一方面,如果节奏在更加严格的意义上是指一系列同等或近似相等的单位有规律地出现,那么,首要问题就是找到一种识别这种单位的方法。这可以通过语法分析,即通过分析短语和分句的长度来进行:如果它们或多或少合乎某种重复的形式,则这篇散文便具备一种明显的节奏(有时称之为均衡体)。这种节奏在约翰逊博士的文章中十分常见。但在这样做时,不可过于规律化,否则散文就变得十分单调乏味。
且不说体裁华丽、矫揉造作的散文,即使是一般文章,要识别其中较微妙的差别,在听觉方面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对文章中潜在的成分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这就是说要把句子和段落进一步分成短语、单词和音节,充分考虑到其持续时间、重音、音调和速度,包括停顿。
对节奏的另一种衡量形式是使用音律。由于语言的规范安排(句法),单词和音节有一种以固定形式出现的自然倾向。诗人采用了这些自然形式,并为达到特殊效果而作适当改变,使之融合到诗的音律格式中去。散文节奏和诗歌节奏之间的区别甚少。
许多散文通常包含了潜在的和无意识的音律。这种音律只有经过认真检查才能发现,但是仍能感觉得出来。然而如果这种潜在的音律变得过于明显,或者为了达到感情效果而有意加以发展,像在演讲词或悲悼文里那样,真正的散文感就会遭到破坏,给读者带来不自然的感觉。
因此,在研究散文节奏时必须考虑到三个事实:第一,语言具有这种采取音律形式的自然倾向,这是散文节奏最基本的方面;第二,语言中确立的语法或句法安排经常以排比句或均衡体的形式加以重复,以取得修辞效果;第三,有一种心理学因素,它既能产生和满足我们对节奏重复的欲望,也能使我们找到或感到节奏,而且在它实际并不存在的地方有时也能引起明显的节奏感。在这种因素发展到极端形式时,它给任何散文中都强加上一种节奏感,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所以我们往往说所有好的散文都是有节奏感的散文。
近年来在对语音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不再仅仅是对音节、单词、短语等单位进行研究。这种结构主义分析有一套复杂的象征规则,包括四个等级的重音和四五种音高。除了元音和辅音通常的语音音值之外,它还包括连音、音素、词素、句法现象以及各种公式。这个体系最终能够使我们记录和解释语言的许多变化,能够对散文和诗歌的节奏达到比以前更加准确的理解。但是永远会存在一个主观的因素,即每一个读者、每一个听者都会根据他天生的接受能力去对节奏进行识别和体会。
抑扬顿挫是散文节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西方,这种节奏是古希腊演说家们发明的。它最初是演讲当中的一种停顿,作为一个分句或句子已结束的标志。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采用了这种手法,他最经常使用的是下述这种类型及其各种变化形式:
拉丁作家中有些人的作品反映了西塞罗的抑扬顿挫格式,其中包括尼波斯、塞内加、苏埃托尼奥斯和昆提利安;另一些拉丁作家的作品则没有反映西塞罗的抑扬顿挫格式,其中包括萨卢斯提乌斯和利维。到公元3世纪时,拉丁文的音律抑扬已经从音长节奏转移到重音节奏,而这后一种节奏形式在中世纪期间的用法有三种格式:
planus 即平易式()
tardus 即缓慢式()
velox 即急促式()
后来它主要成为一种文体上的装饰,但是在罗马教廷的外交信函中把这种节奏形式略加修改而作为密码或签名来使用。在英语中也有类似于古典的音律抑杨格式,经过英语短祷文最终影响到世俗散文。但抑扬顿挫这种形式究竟是通过祈祷书传入英语的,还是英语独立发展而成的,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完全确定。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