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电影

    科学普及电影 : 科学电影的一种,它以通俗形式传播知识,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与实践的相互影响。有些影片是描写大自然、旅行、艺术等的,可以让人增长知识,但与科技并无直接联系,这类影片一般也属于科普电影。
科普电影是20世纪的特殊文化现象,它是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产物,它将对世界的具体感性知识和逻辑认识两种形式统一于自身之中。它可以起到教育、教学作用,并对观众的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在教育方面运用电影的最初尝试可追溯到1896—1898年间。早期的科学电影是一个整体,各种样式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后来才发展至分门别类。
最初的科普电影是对大自然单纯的观察,主要用于科学,但由于它们十分引人入胜,有人便产生了为广大观众摄制类似影片的想法。于是出现了生动地展示鲜为人知或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动植物生活的各种现象以及直观地表现物理学各种规律的作用和各种机器工作原理的可能性。异国他乡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均成为这种电影观察的对象。这种只须几分钟便可看到奇观异景的影片吸引了大量观众(如《埃特纳火山喷发》,1909,法;《蝴蝶的一生》,1911,意;《伏尔加风光》,1912,俄;《非洲狩猎》1922,美)。
借助显微摄影机可以在胶片上记录下最小机体的惊人世界。早在20世纪初,法国科学家Ж·科曼顿拍摄的影片便使观众看到了红、白血球以及它们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搏斗。俄国影片《鞭毛虫》(1912)展示了一滴水中无数小居民们的热闹生活。实际生活中几星期长的过程借助特殊的慢摄影可以集缩在几分钟内表现出来。观众可以亲眼目睹种籽如何变成幼芽,长出茎叶并开花。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动画模型方法,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更清楚地表现被观察物的特性,有时可以直观地展示那些靠摄影无法再现的以及科学抽象的过程。在俄国电影中首先应用这种方法的是《电报》(1911)等影片。这样,科普电影在掌握了这种技术条件之后便开始发展起来,结果一般人能看到更加广阔、多彩的世界。在此基础上科普电影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认识特性、美学特性和社会作用。
本世纪10—20年代科普电影形成各种题材的分支。取得最大成就的是描写自然界的影片,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电影工作者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在使影片具有吸引力和观赏性等方面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人们从对大自然的单纯记录过渡到精心选择材料和更自由地加以解释(如《大自然的秘密》,系列片,1919,英国)。对自然界中具有戏剧冲突的领域给予特殊的注意(《杜鹃的秘密》,1921,英国)。用人类的特点来解释动物的行为以此达到喜剧效果。后来,科普片往往采用童话和冒险情节并有演员参加演出。这类影片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一般仍具有认识作用,它处于科普片和故事片之间。真正的科学实验进入影片,使科普片的认识作用大大地加强了,通过特殊的摄影和剪辑,这些实验在银幕上十分吸引人。В.И.普多夫金是最早创立这类影片的拍摄方法并成功地采用这种方法的导演之一(《犬脑的功能》,1925)。
介于科普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观光片获得了广泛发展,而且民俗片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影片《北方的纳努克》(1922),苏联影片《森林的人们》(1928)。有时电影摄影师还参加各种科学探险队,足迹远至南北极。
有相当一部分科普片是反映科技进步的。科普片直观地反映航空、化学、机床制造业等方面的成就,提高了科学在全世界的威信。拍过许多反映生产的影片。普及基本科学理论的影片(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3,美国)在默片时代生产得很少,而且一般都比较肤浅,仅供讲课人选做电影图示。在众多的自然科学题材中天文学题材受到观众的特殊注意。医学题材的影片也取得很大成就。人文科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题材在科普电影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学题材也得到发展。
在10—20年代科普电影和与其作用相近的讲课用片结合起来,统称为“文化教育片”、“科学教育片”、“教学片”等。这些影片的任务是传播知识,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文化、政治其他领域的知识。
早在默片时期科普电影就形成了自己的主要特点:以科学权威性为前提,以真实再现外部世界和记录科学经验和实验为依据的逻辑论证体系构成了它的结构基础。
有声片出现为科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从科学片中演变出来的科普讲座样式得到了发展,镜头外的解说员对放映的电影画面的主题进行说明。同时继续对表达现代科学复杂概念的通俗的“视觉”语言进行探索,以求找到一种能把思维运动变成视听形象运动的形式(《能的传递》,1936,英国)。巧妙地利用动画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电影掌握了声音、色彩等手段、拥有完善的光学设备,科普电影便具备了新的研究条件和美学条件。通过科普片(《晶体世界》,1934,荷兰;《太阳的火焰》,1952,法国;《无声的世界》,1956,法国;《玻璃》,1957,荷兰)观众看到了以前无法看到的美妙画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普电影的美学发展是与电影艺术发展的总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战后电影中纪实风格占主导地位,这使科普电影追求更大程度的客观性,材料的组织也不再是现成真理的罗列,而是把观察到的事实直接展现出来,造成当场让观众对这种事实进行思索的效果。科学对社会生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影响的增强提高了对普及科学信息的要求。在全世界,面向广大观众的有关科学的影片产量急剧增加。科普电影的新性质就表现为力求说明科学基本问题涉及全人类的利益。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新学科,如原子物理、宇航学、控制论,吸引了科普片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出现了许多这类影片如:《物质的秘密》(1956,苏联)、《带来财富的原子》(1959,法国)等。有些影片提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反对核战争问题。具有故事情节的揭示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影片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如苏联影片《什么是相对论?》(1964)通过由演员扮演的几个人物的争论阐述科学真理。
战后科普电影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批描写非凡的科学家和科学创造过程的影片,如:《帕斯特的生平与科学工作》(1952,法国)、《尼古拉·阿莫索夫》(1970年,苏联)等。有关生物学的影片在科普片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领域的卓越成果引起了普遍注意。观众通过科普电影可以看到基因工程的精细手术(《通往细胞制造之路》,1975,苏联),独一无二的动物心理学实验(《动物会思维吗?》,1970,苏联),人体血管和器官的结构和工作情况(《人体内部》,1964,法国)等。在60—70年代,由于自然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人们对生物的兴趣更大了。地球生物圈的严重污染要求人类根本改变对自然界的态度。许多国家的电影积极参与了生态学教育。电影能使观众看到人类破坏大自然造成的悲惨后果,使他们意识到必须为拯救大自然而斗争(如《生态平衡》,1972,匈牙利)。这一时期的地理片也具备了生态学倾向。电影工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十分注意生态保护问题。民俗影片日益成为保存与研究文化遗产的手段。
历史革命题材科普片也得到发展(如三部曲《列宁手稿》,1960;《党的旗帜》,1961;《列宁。最后一页》,1963,苏联)。从40年代末起有关艺术学的影片开始增加(如《鲁本斯》,1948,比利时;《诗人与革命》,1980,苏联)。
有关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科普片也取得重要成就。苏联在70年代初曾拍摄一套有关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系列片(《城里的陌生人》,1970,《善与恶》,1972)。这类题材的影片是科学普及和纪实述评的结合。
有些国家利用科普电影这种形式把非科学的以至反科学的思想冒充客观真理。这种所谓“科普片”或“教育片”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干过这种勾当。在某些情况下这是科普工作者迷惘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则是为了宣传目的,耸人听闻而有意进行欺骗。
70—80年代是科普电影探索自己在科技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使命的年代。科普电影在科学地解释世界、传播最新科技信息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并努力加强自己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以前只是偶尔出现过的科学政论片和科学故事片得到很大发展(《有病的城市》,1972,意大利;《科技革命之路》,1976、苏联;《百灵之歌》,1979,美国)。这些影片从社会和哲学角度来观察科学技术,将科技革命带来的新事物同道德传统和文化价值进行对比。
1947年国际科学电影协会成立,它推动了科普片、科研片和教学片的发展。联合会每年举行年会期间还举办科学片电影节。科技片电影节在布达佩斯、帕尔杜比策(捷克)举办,科普片电影节在的里雅斯特(意大利)举办,环境保护片电影节在瓦尔纳(保加利亚)举办。

为您推荐

科学幻想电影

科学幻想电影 : 科幻电影主要有三类题材:宇宙旅行,外星生物降临地球和在条件改变了的未来世界中人的状况。 电影史上最初的科幻片是《征服天空》(1901,法国),《月球旅行记》(1902,法国),《海底两万..

科沙

科沙 : 匈牙利导演。在高等戏剧电影学校学习期间(1959—1963)拍摄了纪录片《光》(1961)及其他影片。第一部故事片《一万天》(1967,同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奖)受到观众好评。这部影片和《审判》(1970,..

科斯马

科斯马 : 法国作曲家。祖籍匈牙利。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27年开始创作活动。从1933年起定居法国。他曾为雷诺阿在30年中执导的影片作曲,它们是:《幻灭》、《马赛曲》和《赌博的规则》等。科..

科波拉

科沃德

科沃德 : 英国剧作家、演员、制片人。1911—1917年在伦敦剧院演出。创作过描写英国上流社会生活习惯的沙龙喜剧、正剧,其中有许多被搬上银幕,如:《私生活》(1931)、《苦与甜》(1933)、《生活计划》..

科斯特

科斯特 : 美国导演。祖籍柏林。美艺术学校毕业后当过画家、记者。1926年作为编剧从影,1933年起担任导演。执导过通俗喜剧片《佩得》(1934)、《小母亲》(1935)等。他的影片具有感伤主义情调,宣扬小..

柯俊雄

柯俊雄 : 中国(台湾省)演员、导演。生于高雄市。1959年毕业于高雄二中初中部,同年从影。曾做过临时演员,特约演员。现任台湾中国演员工会理事长。成名作《寂寞的十七岁》(1967)获1968年亚洲影展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