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 : 实行了有计划地限制捷克影片的生产和扩大德国影片发行的政策。德国公司几乎成了电影制片厂的说一不二的主人(1942年总共生产了10部捷克影片),然而迫使捷克电影工作者创作出拥护法西斯制度的影片的做法并未得逞。一些民族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娱乐喜剧和“服装”片也得以问世:《善良的瓦连京》(1942)、《实验》(1943)、《我马上来》(1942)、《一路平安》(1943)。影片《他过去是捷克音乐家》(1940)、《外祖母》(1940)、《掌中的小城》(1942)具有爱国性质。
在斯洛伐克建立教权主义法西斯“斯洛伐克国家”(1939)之后,捷克影片的输入被禁止。1940年成立的进攻公司负责发行和进口影片,出版电影杂志《进攻》、《光》,生产短片。1944年在斯洛伐克民族起义期间,公司的许多工作人员参加了游击队并拍摄了关于起义的新闻片。
1945年8月实行的电影工业国有化政策对人民民主制度建立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具有原则性的重要意义。从40年代末开始直到50年代确立了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的新倾向:诉诸新思想,扩展和革新题材。新世界的人在银幕上出现要求用革新方法处理传统的电影主题:个人与社会,劳动和人。从影片《超级人》、《英雄们沉默无言》、《没有翅膀的人》(又译《无翼的人》1946)开始,反法西斯主题牢固地进入了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之中。影片《汽笛》(1947)是第一部捷斯洛伐克革命历史片,后来问世的影片有:《坚强的人们》、《新战士会站出来》(1950)、《斗争将在明天结束》(1951)、《无产者安娜》(1952)、《火炬》和《警察的一小时》(1960)。
1947年第一部大型斯洛伐克影片《要记住》问世。其它比较出色的斯洛伐克影片还有《狼的季节》(1948)、《塔巴契上尉》(1959)、《处女地》(1953)、《四十四个》(195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题材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中一个基本的主题,尤其是在战后最初年代:《边境上的村庄》(1948)、《沉默的街垒》(1949)、《陷井》(1950 )、《生 命的赌注》(1956)、《罗密欧,朱丽叶与黑暗》(1960)、《最高原则》(又译《最高原则先生》1960)、《请向燕子转达问候》(又译《代我向燕子问好》1972)、《解放布拉格》(1976)、《天狼星》(1974)、《炎夏的背阴处》(1978)、《此时此刻》(1981)等。
在捷克斯治伐克电影中,从战后拍摄第一批影片开始,当代的主题就得到发展。出现了喜剧片:《哪儿出租房屋》(1947)、《同天使一起休假》(1953)、《皇帝的面包师》和《面包师的皇帝》(1951);惊险片《“Б”行动》( 1952 );心理片《公民布里赫》(1959)、《加别金先生走了》(1949);历史片《胡斯传》《扬·古斯》(1955)、《扬·日日卡》(1956)、《反对一切》(1958);传记片《黎明的使者》( 1951 )、《米科拉什 · 阿列什》(1952)、《青春年华》(1953);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骄傲的公主》(1952)和其它一些影片《诺瓦克老爷》(1949)、《农村的暴动》(1949)、《克拉喀蒂特》(1948)。
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对道德问题极感兴趣、全面、深刻地研究当代人性格的影片(《从阴影中逃跑》1958等)。题材的革新与积极的创作探索加强了同民族传统的紧密联系,丰富了电影艺术作品的种类和风格。这个阶段生产的影片有情节充满激烈冲突的《舒马瓦国王》(1959),抒情片《折磨》(1961),侦探片《105%证明自己不在现场》(1959)、《水里没有他》(1966),讽刺性的模拟影片《柠檬汽水》(1964),哲理史诗《白鸽》(1960)、《魔鬼的圈套》(1961)等。影片《谁想杀死杰西》(1966)奠定了“疯狂喜剧”的基础。
1962—1969年是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的所谓“新浪潮”阶段。一批从布拉格电影学校毕业的年轻导演拍了许多反传统的影片,其中有:《雏菊——并非童话》(1967)、《黑人彼得》(1964)、《呐喊》(1963)、《受严密监视的火车》(1966)、《弦上的云雀》(1969)、《内心深处的光照》(1966)、《夜间的宝石》(1964)、《一个可悲的形象》(1963)、《逃兵与漂泊者》(1968)、《河上洒满了阳光》(1962)、《平日的勇气》(1964)、《浪子归来》(1966)、《都是善良的同乡》(1968)、《节日与来客》(1966)、《第七个白天,第八个夜晚》(1969)。在这个阶段还出现了一些不属于“新浪潮”的老导演拍摄的影片:《谋杀》、《第五个骑士是斯特拉赫》(1964)、《轨道上的女士》(1966)、《玛尔克塔·拉扎罗娃》(1967)。
7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在力图恢复生活的客观真实性的同时,又把实干家、劳动者的形象和他们的事业请回银幕:描述工人阶级的影片《十分正派的年轻人》(1972),关于农村的社会变动的《一个女人的道路》(1974),关于当代农村问题的《在鹳栖息的地方》(1975),提出家庭问题和青年教育问题的《我哥哥有个出色的小兄弟》(1975)、《飞鸟的影子》(1977)、《带贝壳的女孩》(1980),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煤油灯》(1971)、《上豆茎叶的烟》(1976)、《助手》(1982),反思危机阶段(1968—1969)的影片《舵后的敌人》(1974)、《狂热》(1975),回顾过去的影片《生命的时刻》(1982)、《疯狂的康康舞》(1983)。喜剧的各种样式都得到了发展:讽刺模拟喜剧《阿杰拉还未进晚餐》(1978),抒情喜剧《非常走运的男人》(1979),讽刺喜剧《拿苹果作赌注》(1979),“疯狂喜剧”《怎样陷害姆拉契克医生》(1975)等等。同小市民意识作斗争的影片有《明天我将得到发展,亲爱的》(1976),表现个性形成的影片有《年轻人和白鲸》(1978)、《口袋里的风》(1983)、《卢卡什》(1983)。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工作者对儿童影片的生产予以极大关注(每年生产8—10部)。
在30年代纪录电影就开始迅猛发展,形成了这个艺术形式的民族学派,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诗意的追求同对日常生活和它们的社会政治含义的兴趣交织在一起。这里有用斯洛伐克民族志材料拍摄的影片《在许多地方》(1930)和《大地在歌唱》(1933),试验性影片《漫无目的地闲逛》(1930)在《在布拉格市》(1932),节奏感强、造型精致、富有诗意的影片《让我们展翅高飞》(1935)和《阳光照耀卢日尼察》(1936),饱含政治激情的影片《悲伤的工地之歌》(1937)。在国家被法西斯占领时期拍摄的纪录片有《危机》(在国内开拍,在美国完成,1940),在形式领域的试验影片当推《节奏》(1941)。
捷克斯洛伐克解放(1945)之后,纪录电影工作者着手创作将信息和教育、宣传和社会学、准确的思想观念融为一体的影片。40年代中期和50年代的影片中有直接反映社会主义捷克斯洛伐克形成的《斯洛伐克上空的彩虹》、表现历史和当代民族文化的《马尔丁·边科》、《尤里乌斯·伏契克》等。50年代末和60年代推出了一些力求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全面地分析生活的影片《夜间的城市》、《水和劳动》、《女教师》等。70年代到80年代初创作了一批专为表现民族历史的影片(如多集片《后代和祖先》),反映当代问题的影片,关于艺术的影片(《捷克的巴乐歌式》、《火之花》),国内生活的影片(《我们热爱生活》)。
捷克斯洛伐克的动画电影起步于30年代。1935年成立的私营公司阿菲特联合了一批天才的年轻艺术家。1945年之后,他们成了动画电影制片厂创作集体的战斗核心。根据他们的倡仪,还在战争末期阿菲特就制作了捷克第一部绘画片《珊瑚海上的婚礼》。1945年成立了动画电影(绘画)制片厂,1946年成立了美术电影制片厂。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以吉里·透恩卡、海·泰尔洛娃、卡·泽曼为代表的动画片(首先是木偶片)学派。透恩卡的作品有:《捷克年》(1947)、《野姑娘芭拉》(1950)、《捷克古代传说》(1963)等。泰尔洛娃的影片有《不走运的洋娃娃》(1951)、《两个线团》和《小狗和天空》(1964)、《玩具造反》(1948)。泽曼创作了系列动画片:《普洛卡乌克老爷》(1947—1948),根据凡尔纳的作品改编的《毁灭的发明》(1958)以及《一千零一夜的故事》(7部短片,1981)等。在70—80年代的动画片中有:《拉奥科恩》、《 !》、《什么东西咕咚一声?》、《未度完的周末》、《犄角》等。
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的制片厂有:巴兰多夫艺术片制片厂、布拉基斯拉伐—科里巴制片厂、哥特瓦尔德夫儿童电影制片厂、布拉格短片制片厂、新闻电影制片厂,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制片厂。捷斯洛伐克每年生产45—50部长艺术片(其中大约35部是巴兰多夫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国内研究电影理论和实践的杂志有:《电影与时间》(1955年创刊)、《电影和戏剧》(1957年创刊)、《电影》(1946年创刊)、《戏剧》(1977年创刊,研究捷克戏剧和电影问题)、《镜头》(1968年创刊)、《电影评论》(1939创刊,预告每周上演的影片)。国内有戏剧艺术家协会,它联合了戏剧、电影、广播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美术学院(ФАМУ)电影和电视系负责培养创作工作者。1946—1949年在玛丽亚温泉举行过国际电影节,从1950年改在卡罗维发利举行。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