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电影

    俄苏电影 : 俄国1896年就出现了电影。该年5月4日,彼得堡的“阿克瓦里乌姆”.剧院在夏季戏剧节开幕典礼上演出小歌剧之后,随即放映了卢米埃尔的影片。同年,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全俄商品展览会上,也放映过电影。1908年以前的电影,近乎草台戏。放映的影片照例都是外国的,本国影片极少。极少量的俄国片往往是一些业余爱好者摄制的,如首次放映卢米埃尔的影片半年后,演员B.费多罗夫-沙新拍摄过一部影片。这部影片在柯尔沙剧院的舞台演出后放映过。另一个拍摄俄国影片的先驱,是哈尔科夫的照相师A.费捷茨基。在彼得格勒,当时的宫廷照相师甘恩-雅格尔斯基也拍过几部小型影片。
1896至1907年间,在俄国放映的外国影片样式繁多,有新闻片、风景片、实景片、喜剧片、闹剧片、神怪片等等。影片的内容大部分简单肤浅,带有伤感的情调,在艺术处理上也是低劣的。
1908年,摄影记者B.德朗科夫摄制了第一部俄国故事片《斯捷潘·拉辛》(又译《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影片拍得非常粗糙,但毕竟具有一定的演出水平,在观众中获得成功。M.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特为影片创作的音乐,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从1908年起,描述俄国生活的艺术片和纪录片才比较经常地在影院上映。1908至1913年间,共拍摄了275部艺术片。由古典作品改编的影片,在当时的国产片中占绝大多数。改编的影片有《美人鱼》、《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波尔塔瓦》、《魔鬼》、《假面舞会》、《五月之夜》、《婚礼》、《塔拉斯·布尔巴》、《克莱采奏呜曲》、《活尸》等等。这些影片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只能根据当时人的回忆和保存下来的影片说明书加以评价。大家知道,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被改编成仅可放映15分钟的影片,《活尸》和《克莱采奏呜曲》则变成了关于夫妻情感决裂的一般闹剧。
导演B.冈察洛夫和A.汉荣科夫摄制的影片《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911),是当时的一部重要作品。影片在军事顾问指导下进行实地拍摄,战斗场面宏伟,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家的肖像也很真实。几乎与该片同时,拍成了关于1812年战争的影片。由汉荣科夫影片公司和百代影片公司合拍的这部影片,正确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历史题材的油画材料(如维列夏金、基甫盛科等画家的作品)。
一些为观众介绍各民族生活风俗的影片,以及保存了真正民间诗歌创作的影片《波尔塔瓦女人娜塔尔卡》(1911)、《货郎与小姐》等,也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从1912年起,银幕上还出现了《在故乡的田野上》这类闹剧片。迎合资产阶级庸俗趣味的滑稽片也占有很大比重,如由职业拳击家阿夫杰耶夫扮演胖小丑的影片《普特叔叔》(1913),歪曲了民间传说的影片《俄国乡下佬米玖赫》,卖弄行头的趣剧片《维拉想出嫁》(1912)、《玛吉尔塔在哪里?》(1913)、《安妮塔饱餐了一顿晚饭》(1912)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宣传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片,如伪爱国主义影片《哥萨克库兹马·克留奇科夫的功勋》等。适应战时各种事件的侦探片样式在当时也很流行,如影片《德国大使馆的秘密》(编剧A.阿历山大洛维奇、导演E.鲍艾尔)、《在德国间谍网里》(编剧H.勃列史科一勃列史科夫斯基、导演H.马尔托夫)等。当时还出现了《沃娃在战争里》、《岳母在德国俘虏营里》这样低级的喜剧片。这些影片的目的在于博得廉价的笑声,使人民不去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索尼娅——一只招财的小手》(1914—1915)、《安东·克列切特》(1916)、《普拉索洛夫诉讼案》(1915)、《女魔王》(1915)、《魔鬼的子孙》(1917)等影片,以露骨的欣赏态度来描写凶杀、恐怖、抢劫和暴行。颓废的“沙龙心理剧”影片,如《上流社会的秘密》,表现了上层社会那种诱惑人的罪恶生活,强烈的“苦闷的”情欲,莫名其妙的罪行。喜剧片仍占很大比重。仅在1916年,就摄制了130部喜剧短片和毫无内容的庸俗趣剧片,如《阿穆尔 · 阿尔吐尔股份公司》、《吉霞待字闺中》、《蜜月》、《漂亮的纤腿》、《男人的本领》、《风流医师》等。尽管如此,普洛塔占诺夫执导的影片《黑桃皇后》(1916)是一部优秀的改编影片。他那善于处理演员的能力鲜明地体现在影片之中。这部影片由E.斯拉文斯基摄影,葛尔曼一角由H.莫兹尤幸扮演,丽萨由B.奥尔洛娃扮演,伯爵夫人则由T.杜万扮演。普洛塔占诺夫还摄制了影片《尼古拉·斯塔夫洛金》(1915,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群魔》改编)。天才导演和演员B.加尔金摄制了许多影片,当时他认真而出色地改编了几部古典作品,如影片《贵族之家》、《前夜》等。
二月革命之后,临时政府也企图利用电影来为自己服务。特设新闻电影处的斯科别列夫委员会,就是直接执行临时政府政治任务的机构。现在还保存了几部在该电影处领导下摄制的影片,如《1917年2月28日到3月4日俄国革命的伟大日子》等。在这部影片中,表现了个别的革命事件:游行、集会、逮捕沙皇的官吏和警察。当时摄制的其他纪录片还有《革命烈士的葬仪》、杂志片《自由的俄罗斯》等。这一时期还拍摄了影片《起义,工人群众!》、《摒弃旧世界》、《你们牺牲在殊死斗争中》、《史米特中尉的生与死》等,但这些影片除了革命的片名之外,毫无接近革命思想的内容。此外,还拍摄了一系列揭示沙皇宫廷“秘密”的影片,如《罗曼诺夫王朝的秘密》、《在双头鹰的利爪中》、《葛里果利·拉斯普金和他的喽罗》等。
旧俄留下相当大的影院网和十几个摄影棚(其中以汉荣科夫影片公司和叶尔姆利耶夫影片公司的摄影棚规模最大),还有几个小规模的电影研究室,其中有一些熟练的工程师、工人、电影技师、照明人员和研究工作人员。电影创作人员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其中有值得尊敬的大师,他们完全有理由被称为苏联电影的开路先锋。在这些人中,有导演Я.普洛塔占诺夫、В.加尔金、И.比列斯基阿尼、А.伯克-纳札罗夫、А.伊万诺夫斯基、Л.库里肖夫、И.萨宾斯基、Ю.热里雅布斯基、Е.伊万诺夫-巴尔科夫、О.普列奥布拉慎斯卡娅,电影编剧В.屠尔金、Л.尼古林等等。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发展多民族的苏联电影奠定了基础。苏联电影是从纪录片开始的。当时,在私人电影制片厂工作的新闻摄影师们拍下了那些伟大的革命场面,然而他们却不理解自己所拍下的东西的重要性以及即将来临的变革的深度和广度。1918年3月,在莫斯科建立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18年4月,在彼得格勒建立了彼得格勒电影制片厂。电影国有化的任务于1920年初完成。全苏教育人民委员部所属的电影局负责领导电影方面的工作以及电影发行国有化的工作。在国内战争的困难条件下,苏联政府建立了国立电影技术学校,后来改为电影学院(即现在的全苏国立电影学院)。1922年12月,电影局又改为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电影委员会。1924年12月,全俄摄影电影“苏联电影”股份公司成立。
国内战争期间,新闻电影占首要地位。第一批苏维埃纪录片和新闻片反映了苏联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事件,如红军的战斗行动、各届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会议、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工作。银幕上出现了五一节和十月革命节的庆祝活动,最初的全俄星期六义务劳动,表现了苏联工业的成就。
这一时期出现了鼓动片,这是苏联电影中的一种新样式,是迅速及时地反映革命现实中各个重要问题的、富有战斗性的电影宣传画。当时的宣传画艺术、“罗斯塔讽刺之窗”、马雅可夫斯基和别德内依的诗以及革命节日举行的各种群众性舞台演出,对鼓动片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鼓动片表现了红军在国内战争各条战线上的英勇斗争。
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苏联第一批根据古典作品改编的影片,其中有根据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摄制的《格拉辛和木木》、根据L.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的《谢尔盖神父》和《包里库什卡》、根据高尔基作品改编的《母亲》和《三人》。
20年代,电影大师C.爱森斯坦和B.普多夫金、T.亚历山大洛夫、A.杜甫仁科、T.柯静采夫、L.塔拉乌别尔格、Ф.艾尔姆列尔、C.尤特凯维奇、C.拉西莫夫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苏联电影做出贡献的电影大师还有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等人。由于他们的努力,电影从集市上的大众艺术变成高等艺术,并在世界电影词汇中增加了“俄国蒙太奇”这一概念。
20年代前期,电影的主要形式——艺术电影、新闻纪录电影、科学普及电影,都获得了迅速发展;电影语言日趋完善,日益富有表现力,电影所接触的题材和问题日益扩大;电影艺术的各种样式也得到发展。20年代出现了苏联的第一批现实艺术片,如《阿尔申·乔治亚施维利》(1921)、《红小鬼》(1923)、《皇宫与堡垒》(1924)、《罢工》(1925)和《他的号召》(1925)。爱森斯坦执导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和普多夫金执导的影片《母亲》(1926),是20年代苏联电影的顶峰。这两部作品不仅在苏联电影史上,而且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新颖的、革新的作品。它借助于电影艺术强有力的手段向全世界传播作品中所包含的革命思想。普多夫金执导的影片《母亲》,在苏联电影史上第一次现实主义地表现了布尔什维克的形象。这两部影片在风格和典型化方法上很不相同。从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可以看出,爱森斯坦具有丰富的创作想象和高度的表现技巧,他善于运用电影的独特手段来鲜明地刻画现实中的典型现象,并把它们加以概括,提升到象征性的高度。影片《母亲》则力求通过心理活动去深入刻画人的性格、人的复杂心理和矛盾的体验。20年代的优秀影片,还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两天》(1927)、《第四十一》(1927)、《成吉思汗的后代》(1929)、《兵工厂》(1929)以及其他影片《托尔若克的裁缝》(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帝国的废墟》(1929)等。
十月革命以前,影片的拍摄只在莫斯科、彼得格勒进行,只有个别影片是在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拍摄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过去不拍电影的加盟共和国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厂。当时这些新建的制片厂需要各方面的帮助。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派去了一些有经验的导演。他们的副手后来都成为民族电影的大师。他们同这些从莫斯科、列宁格勒来的大师一道工作,对他们专业上的成长很有帮助。在所有的加盟共和国都逐渐形成强有力的创作集体。
30年代声音进入电影。出现了一批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如《大雷雨》、《彼得堡之夜》、《死屋》等。诞生了第一批音乐喜剧片,如И.萨夫钦科的《手风琴》、Т.亚历山大洛夫的《快乐的人们》。创作了第一批有声的儿童故事片,如《破鞋》等。除了原有的报道国内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苏联电影杂志》以外,还开始发行几种较详细地反映苏联生活某个方面的专业性杂志片:《苏维埃艺术》、《保卫苏联》、《少年先锋队》。速写片和旅行片等片种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影片有《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共青团——电气化的赞助者》、《契留斯金号》、《莫斯科——卡拉库姆——莫斯科》。
30年代出现的优秀影片,有《土地》、《生路》、《迎展计划》、《农民》、《夏伯阳》、《飞行员》、《马克辛三部曲》、《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党证》、《大马戏团》、《七勇士》、《十三人》、《波罗的海代表》、《伟大的公民》、《政府委员》、《教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大元师》、《雅各夫·斯维尔德洛夫》、《富裕的未婚妻》、《拖拉机手》、《伏尔加,伏尔加》等。
30年代还出现了好几部民族电影艺术的优秀作品。例如,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第一批有声片:齐阿乌列里的《最后的化妆舞会》、杜甫仁科的《伊凡》、马卡洛夫的默片《快见面》、帕拉万吉什维里的《茹蓉娜的嫁妆》,第一部亚美尼亚的有声片《派普》等。30年代中期至末期,乌克兰拍出了影片《肖尔斯》、《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伟大的生活》、格鲁吉尼拍出了影片《阿尔申》、《金色的山谷》;亚美亚尼拍出了影片《占格诸尔》、乌兹别克拍出了影片《宣誓》、土库曼拍出了影片《都尔松》、哈萨克斯坦拍出了影片《阿曼格尔底》等。
儿童电影开始成为电影艺术的一个特殊部门,它摄制出描写儿童、给少年儿童看的影片,如《雾海孤帆》、《铁木儿和他的伙伴》、《私事》、《宇宙的航程》、《七年级小学生》以及一系列根据俄罗斯民间童话改编的影片。A.普图什科创造了有立体感的动画电影,摄制了最初两部这种样式的大型影片:《新小人国》和《金钥匙》。线画式动画电影方面摄制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贾布沙》、《四重秦》、《国王都代兰的故事》。
在纪录电影方面,30年代出现了Э.苏勃的《西班牙》、Д.维尔托夫的《摇篮曲》、Р.卡尔曼的《在中国》、М.特洛扬诺夫斯基、Я.波谢里斯基、И.符英日尔的《在北极》这样一些杰出的作品。
科学普及片和教学片的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这一时期创作的优秀影片有:《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院士的实验》、《大自然的改造者》、《在海洋的深处》、《生命的力量》、《在淡水动物的世界中》、《人与猴》、《物质的构造》、《无线电的诞生》、《国立特列基亚科夫绘画陈列馆》、《列宁格勒的建筑》、《普希金的手稿》、《柴可夫斯基》等。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的电影制片厂都疏散到中亚细亚。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的电影大师在阿拉木图继续工作,并在那里建立了中央联合电影制片厂。它除拍摄《战时影片集》以外,还拍摄了《区委书记》(1942)、《虹》(1944)、《她在保卫祖国》(1943)、《侵略》(1945)、《两个战士》(1943)、《第217号人》(1945)等优秀影片。
战后40年代至50年代,苏联电影艺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影片产量比战后初期增长数倍。民族电影也有很大的发展。电影工作者队伍中增添了一支青年创作大军,出现许多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如В.巴索夫和М.科尔恰金的影片《培养勇敢的学校》、А.阿洛夫和В.纳乌莫夫的影片《动荡的青年时代》、М.什维泽尔的影片《不称心的女婿》、Ф.米隆涅尔和М.胡齐耶夫的影片《滨河街的春天》、С.罗斯托茨基的影片《土地和人》、Я.谢盖里和Л.库里让诺夫的影片《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奥尔顿斯基的影片《一个人诞生了》、С.萨姆桑诺夫的影片《跳来跳去的女人》、Г.丘赫莱依的影片《第四十一》、Р.赤赫依捷和Т.阿布拉译的影片《鲁尔扎·马格丹娜》、З.阿格拉年科的影片《不朽的边防军》、Э.梁赞诺夫的影片《狂欢之夜》,还有叶朵罗夫、格拉尼克、法济耶夫、别加林、邦达尔丘克等人执导的第一批影片。
战后40年代至50年代的优秀影片有:《伟大的生活》续集、《海军上将纳希莫夫》、《真正的人》、《侦察员的功勋》、《青年近卫军》、《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巴甫洛夫》、《米丘林》、《第三次打击》、《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乡村女教师》、《乡村医生》、《西伯利亚交响曲》、《易北河会师》、《俄罗斯问题》、《秘密使节》、《大家庭》、《不称心的女婿》、《劳动与爱情》、《雁南飞》、《海之歌》、《一个人的遭遇》、《保尔·柯察金》、《共产党员》、《土兵之歌》、《奥赛罗》、《白痴》、《静静的顿河》、《列宁的故事》等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头几部宽银幕影片《伊利亚·穆罗梅茨》、《序曲》、《阴暗的早晨》、《柯楚别依》、《散步》、《堂·吉诃德》。出现50年代民族电影迅猛发展。塔吉克、吉尔吉斯、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纷纷开始独立摄制影片。15个加盟共和国都有了自己的电影业。其中较好的影片有《阿维岑那》、《一个基辅姑娘》、《非常事件》、《我了解他》、《鲁尔扎·马格丹娜》、《寡妇奥塔罗娃》、《为了荣誉》、《萨尔塔纳特》、《萨布达尔的最后一个人》、《丽塔》等。
战后40年代至50年代的优秀纪录片和科普片有:《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艰难里程的幸福》、《梁赞畜牧工作者》、《和平村的火光》、《伟大的转变》、《难忘的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失踪原子》、《太阳石》、《和不治之症作斗争》等,优秀动画片有:《奇迹姑娘》、《不平常的比赛》、《金羚羊》、《在某个国家里》等。
1957年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这是一个自愿结合的社会团体,其使命是指导电影工作者为提高思想性,为提高技巧而斗争。
苏联电影60年代以后,强调要写真实、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塑造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的形象。当代苏联电影题材广泛,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关心的问题,同时尽力以电影的表现手段去揭示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历史和战争年代生活的影片,也更为着重于描写人物的命运,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展现其灵魂与心态,因而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索。
60年代以前,苏联电影风格样式比较单一。60年代以后,苏联电影创作人员与国际上的电影交流活动增多了,借鉴了西方一些国家的电影手法,同时也保持了苏联电影的民族传统。苏联电影呈现出形式、样式和流派多样化的景象。全苏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进入电影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样式在形成、在发展、纪录性风格日益普及,出现了思考片、哲理片和思维片等。
题材的宽广是电影创作繁荣的标志之一。苏联电影工作者注意把视线投向尚未涉及过的领域。舒克申的影片《红莓》(1974)是一出深刻的社会悲剧。过去,苏联电影是不允许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悲剧的。这部影片于1974年在全苏电影节上获大奖。
60年代至80年代的优秀影片有:《伊万的童年》(1962)、《人与兽》(1962)、《一年中的九天》(1962)、《假如这是爱情》(1962)、《被开垦的处女地》(1960—1961 )、《哈姆雷特》(1964)、《士兵的父亲》(1965)、《列宁在波兰》(1965)、《战争与和平》(1966—1967)、《卡拉玛佐夫兄弟》(1969)、《开端》(1970)、《李尔王》(1971)、《伊塞克湖的红罂粟》(197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3)、《奖金》(1974 )、《怪人》(1974)、《我的朋友是个不认真的人》(1976)、《辩护词》(1976)、《受伤的小鸟》(1977)、《白比姆黑耳朵》(1977)、《审讯》(1979)、《空中楼阁》(1979)、《秋天的马拉松》(1979)、《机组乘务员》(1979)、《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休假者的生活》(1980)、《瓦西里和瓦西里莎》(1981)、《丑八怪》(1983)、《悔悟》(1984)、《天才的青年时代》(1983)、《没有证人》(1983)、《成就》(1984)、《222航班》(1985)等等。
多民族的苏联电影在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中发展。苏联电影的国际联系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和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在与一百多个国家保持联系方面起重要作用。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还接受外国学生到该院学习。
80年代苏联每年大约生产近270部故事片,2000部科普片和教学片。每年观众人次达40亿。

为您推荐

顿斯阔伊

顿斯阔伊 : 苏联导演、剧作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66)。毕业于辛菲罗波尔大学社会科学系法律班。曾在乌克兰最高法院任过职。1926年从影。曾任莫斯科第三电影制片厂的助理导演,国营白俄罗斯电影制片..

方舒

方舒 : 中国女演员。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6岁时曾在《烈火中永生》一片中扮演小罗卜头。她参演的影片有《瞧这一家子》、《年轻的朋友》、《勿忘我》、《赤橙..

范伦铁诺

范伦铁诺 : 美国演员。生于意大利。1913年为找工作移居美国。当过花匠、堂倌和夜总会的跳舞人。1918年从影。范伦铁诺获得成功是在1921年,即当他在电影《启示录四骑士》中扮演了朱利奥·杰斯诺耶尔..

多涅夫

法布里齐

法布里齐 : 意大利演员、编剧、导演。曾在游艺场演出过,40年代初从影。由于在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54)中扮演反法西斯的神父唐·彼特罗而获得国际声望。他在该片中塑造了真正英勇的人的形..

方化

方化 : 中国演员。辽宁省大连人。早年从事话剧表演。从影后拍摄的影片有:《松花江上》、《哈尔滨之夜》、《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赵一曼》(1950)、《儿女亲事》(1950)、《民主青年进行曲》(1..

多伊奇

多伊奇 : 奥地利和德国演员。起先在布拉格剧院演出。20年代和30年代初在维也纳、德雷斯登、柏林的剧院里演出。1916年从影(《死者的复仇》)。多伊奇的表演具有运动剧烈、面部表情夸张的表现主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