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伐蒂尼 : 意大利作家、美工师。剧作家、电影理论家。曾在帕尔马大学学习。20年代末开始新闻和文学活动。1935年从影。在从事文学和新闻活动的同时,他从1940年起开始进行经常的剧本创作。根据柴伐蒂尼的剧本拍摄的影片《云中四步曲》(1942)、《孩子们看着我们》(1943)、以及维斯康蒂的影片《沉论》均旨在反对官方的法西斯电影,并在实际上为新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就在那时柴伐蒂尼开始了同导演德·西卡多年的合作。通过德·西卡任导演的《舒沙》(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等影片,柴伐蒂尼的思想艺术观点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同另一些新现实主义运动导演合作拍摄的影片有:《最漂亮的姑娘》(1951)、《外套》(1952)、《罗马,十一时》(1952)、《安娜·柴契奥找不到丈夫》(1953)。
柴伐蒂尼的电影观念是通过许多组成了新现实主义美学纲领的发言、文章、谈话表现出来的。在拥护民主和人道主义艺术的同时,他还号召革新电影艺术。他把否定情节(否定“虚构的故事”),使用非职业演员看作达此目的的方法。柴伐蒂尼认为,摄影机应当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便最大限度地使电影接近现实,把现实本身变成“戏剧场景”。柴伐蒂尼主张在现实中挖掘诗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拒绝虚构和幻想,只是要求它们服从现实。柴伐蒂尼这些和另外一些要求,他独特的艺术文献纲领总的说比新现实主义更激进、更革命。柴伐蒂尼认为,传统的资产阶级电影生产和发行机构是实现这个纲领的障碍。他主张由一批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按照他的意思,在他总的艺术指导下,进行几次“电影调查”和社会电影采访,以便通过最纯洁的形式体现他的观点(如《意大利女人与爱情》1961,《罗马的秘密》1962和其他一些影片)。
60年代,导演德·西卡根据柴伐蒂尼的剧本拍摄的影片《轰鸣声》、《昨天,今天,明天》(1963)、《意大利式的结婚》(1964)以及反战和反法西斯影片《乔恰拉女人》(1960)、《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2)和《向日葵》(1969,与苏联合拍)得到观众的好评。
60年代末期,柴伐蒂尼提出了“自由的杂志片”,即抛开资产阶级电影生产的模式,由劳动人民创造、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电影的思想。在职业电影工作者协助下他创作了一批表现工人的罢工斗争、谴责法西斯恐怖分子暴行、内容极其尖锐的社会电影和政治电影。70年代,根据柴伐蒂尼的剧本拍摄的影片有:《我们叫他安德烈》(1972)、《短假》(1973)、《纯朴的心》(1977)。1981年柴伐蒂尼根据自己的剧本拍了电视片《真理!》,并在其中扮演主角。
总的来说,柴伐蒂尼的创作具有表现尖锐的社会主题、激烈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特点。1960年柴伐蒂尼访问了古巴,在那儿积极参加建立古巴电影业的工作。他领导着意大利电影俱乐部和“自由杂志片”这个进步的群众运动,是“意大利——苏联”协会的名誉主席之一。由于他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而被授予国际和平奖(1955),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9)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82)。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