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 : 美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生于伦敦一个歌舞演员之家。1895年(或1898年)当歌舞演员。1907年进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在那里学习跳舞、滑稽表演、翻跟头、练习杂技,并且显示出了卓越的丑角表演天赋和敏锐的生活观察力。1913年,他随剧团去美国演出,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开始在M.塞纳特手下拍片。喜剧片《谋生》(1914)中那个衣冠楚楚的骗子是他塑造的第一个银幕形象。
卓别林是从舞台走上银幕的。他以早年舞台经验充实电影表演。在法国的滑稽表演艺术和著名喜剧演员M.林戴的影响下,他把追跑、打斗等粗俗噱头的表现手法提炼得很细致,逐渐创造了一个日后演了多年的滑稽人物形象:头戴礼帽、身穿小上衣、破背心、肥大的裤子、脚登特大的皮鞋、手拿细手杖、留着小胡子,走路扭屁股的既引人发笑又令人同情的背运者——夏尔洛。
在1914年一年间,卓别林在启斯东公司拍了34部影片,其中一半左右是由他自己任编剧。他成为美国影坛著名喜剧演员,并开始独立创作。1915—1916年,他受聘于爱赛耐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12部影片。1916—1917年在互助影片公司,摄制了12部影片。精湛的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使卓别林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公众的欢迎和评论家的首肯说明他不仅以高超的演技、哑剧艺术的喜剧魅力征服了观众(如影片《他的新职业》,1915;《午夜一点钟》,1916;《治疗》,1917),而且他的影片有普遍意义和接近于生活。银幕上的“小人物”夏尔洛以各种面孔——帮工、堂倌、小职员、逃犯,但更经常是以流浪汉的面孔出现,如影片《流浪汉》(1915)、《夏尔洛在银行》(1915)、《夏尔洛当学徒》(1915)、《警察》(1916)、《寂静的街道》(1917)、《移民》(1917)等。1918—1923年,卓别林为第 一国家影片公司拍摄的《狗的生涯》(1919)、《从军记》(1918)、《田园诗》(1919)、《一天的快乐》(1919)、《寻子遇仙记》(1921)、《有闲阶级》(1921)、《发工资的日子》(1922)、《朝圣者》(1923)也是一些演技高超、饱含深厚的创作激情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1923年卓别林摆脱了好莱坞电影生产者们的控制,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从此,他由自编自导中、短片向长片过渡。他的长片之一《巴黎—妇人》(1923)是爱德娜·潘维安斯(她在许多卓别林的影片中扮演过多愁善感的角色)主演的心理片。这部描写爱情及其毁灭过程的作品鞭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私、伪善及其公众舆论的惨无人道。影片以深刻、细腻的现实主义和精湛娴熟的导演技巧博得了国际影坛的交口称道。然而观众对它的反应却不很热烈。于是卓别林重操夏尔洛喜剧片的旧业,拍了《淘金记》(1925)。影片在程式化的情节中揉进了自传性的内容,丑角演员的表演又使得影片引起很大轰动。在抒情喜剧片《马戏团》(1928)中,精采的丑角表演更突出了艺术家重又对现实满怀幻想与期望的主题。《城市之光》(1931)是卓别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片诗情无限地表现了“小人物”,喜剧片和传奇片的风格融合到了一起,卓别林把这种融合称之为“喜剧的浪漫”。
卓别林创作艺术的形成伴随着美国影坛各种内容的社会批评的出现和有声片代替默片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现片《摩登时代》(1936)的形式和内容之中。处于受资本家剥削、失业现状和由不满发展为抗议的夏尔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程式化的面孔。
当法西斯的威胁笼罩世界之际,卓别林拍摄了影片《大独裁者》(1940),直接反映了人类所焦虑的问题。在这部勇敢地将矛头指向法西斯酒色之徒的影片中,他一人扮演了两个角色——理发师夏尔洛和独裁者兴格尔(希特勒的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卓别林多次呼吁开辟第二战场,呼吁全世界援助战斗中的苏联人民。
1947年卓别林拍摄了一部令人忧郁、悲伤的影片《凡尔杜先生》,塑造了一个为金钱而杀妻的残酷的“小人物”。然而这部影片在美国受到了蔑视和抵制。卓别林也受到诽谤与政治迫害。1952年他完成的《舞台生涯》(1972年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成为其艺术上的巅峰作品之一。影片表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老丑角演员与一个年轻的女舞蹈演员的传奇故事,但实质上却在讲述关于生与死、爱情与艺术的哲学道理。该片的主人公——受迫害的丑角演员卡伐罗在某些方面是卓别林这位大师的自我写照。卓别林借口去欧洲公映《舞台生涯》,永远离开了美国。1953年他去了瑞士,在沃韦市定居。
1957年卓别林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香港女伯爵》(1967,卓别林在其中担任配角)。1954年他被授予国际和平奖;1928年和1972年两度获奥斯卡特别奖;1972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创作金奖。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