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洛夫 : 苏联导演、编剧,苏联人民艺术家(1948),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73)。曾就读于省国民教育局工农剧院导演专修班,与此同时,在艺术部工作。1921年为莫斯科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工人剧院演员。从此开始与C.爱森斯坦合作。亚历山大洛夫作为演员参演了爱森斯坦执导的《哲人》(1923)和《防毒面具》(1924)等话剧。1924年与爱森斯坦小组一齐转入电影界。在爱氏导演的《罢工》(1925)和《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担任演员和副导演。以后与爱森斯坦共同编导了《十月》(1927)和《旧与新》(1929)。
1929—1930年,他与爱森斯坦和基赛在国外访问。1931年他在爱森斯坦的领导下,参加了《墨西哥万岁》(影片没有拍完)的拍摄工作。1934年,他执导了《无忧天使》(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牧人成为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在该片中,演员奥尔洛娃的抒情喜剧才能第一次得到发挥。影片在国外放映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以后执导的影片中,他发展了滑稽音乐喜剧片的风格,同时,准确地选择具有社会内容的笑料和把紧张情节和动人的情感渗透在其中,这一点也特别反映在关于国际主义团结思想的影片《大马戏团》(1936,1941年获苏联国家奖金)中。影片《伏尔加,伏尔加》(1938)是亚历山大洛夫在苏联现实主义音乐喜剧片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丰碑,该片把悦耳的音乐同对官僚主义辛辣的讽刺融为一体。亚历山大洛夫汲取了现实主义的怪诞手法和插科打诨的方法。他的音乐喜剧片的创作原则在影片《光明之路》(1940)和《春天》(1947)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影片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片中歌曲也广为传唱。在细致地研究音乐喜剧片创作程式的同时,亚历山大洛夫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喜剧世界,在情景和风格上别具特色。1949年,为了争取和平和各个民族的友谊,为了揭露战争贩子,亚历山大洛夫执导了《易北河会师》(1950年获苏联国家奖金)。1952年执导了传记片《音乐家格林卡》。50年代末他执导了《人与人》(1958,与人合作)和《俄国的纪念品》(1960)。1979年,他领导重新剪辑了《墨西哥万岁》(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忠实地体现了爱森斯坦的主题思想。1983年,他与E.米哈伊洛娃合作执导了《奥尔洛夫的爱》。从1950—1957年他执教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1951年起任教授)。他曾获得过3枚列宁勋章,3枚劳动红旗勋章和其他奖章。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