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 :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电影流派。法国的新闻界把1958—1959年涌现出的开始拍摄大型影片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称为“新浪潮”。被列为“新浪潮”的导演有:弗·特吕弗、克·夏布罗尔、路·马勒、让· 吕 ·戈达尔、埃· 罗梅尔、彼·卡斯特等等。这些人否认自己属于同一“学派”,然而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特点:反对拍昂贵的商业片;主张采取即兴拍摄方法,主要是在实地和天然外景中拍摄;突破传统地组织素材;把兴趣转向青年一代的生活;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价值持怀疑态度。“新浪潮”导演们的第一批影片(夏布罗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特吕弗的《四百下》)是在商业生产体系以外拍摄的。这些影片获得了根据“援助法”获得的资助,该法令规定“高质量”影片在公映前就可以得到津贴。这批影片很快便收回了成本,这件事促使电影企业家们给予那些新导演们资金支持。
“三十人小组”拍摄的短片,安·巴赞、亚·阿斯特吕克的理论著作和后来加入“新浪潮”的特吕弗、夏布罗尔、戈达尔(他们在1956—1958年间曾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的文章,为这一流派奠定了艺术思想的基础。属于“新浪潮”派的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电影导演——阿·雷乃、阿·瓦尔达、亚·阿斯特吕克、乔·弗朗叙。他们拍摄的影片有:《她的一生》(1958,阿斯特吕克)、《头撞墙》(1959,弗朗叙)、《广岛之恋》(1959,雷乃)等等。在“新浪潮”的圈子内,有时也可见到一批年轻的新闻电影工作者,如克·马尔凯、鲁什、赖兴巴赫等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真实电影”。
60年代初,“新浪潮”运动继续发展,出现了一批拍摄大型影片的导演:雅·德米(《罗拉》1961,《瑟堡的雨伞》1964),阿·加蒂(《围墙》1961),亨·柯尔比(《长别离》1961),雅·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1961),罗·恩里科(《美好的生活》1964),让·厄斯塔什(《不幸的相识》1963)等等。“新浪潮”对法国电影题材和风格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这一运动的成功也刺激了其他欧洲国家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新浪潮”的弱点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作者们总是坚持以我为中心,对社会冲突的见解流于肤浅。一些年轻的导演走上了拍商业片的道路,另一部分则倾向于极左。但同时,“新浪潮”的部分题材、内容、艺术方法在法国及其国外广泛地传播开来了。在“新浪潮”的影响下,电影工作者们的艺术风格变得更加自然。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