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

    新浪潮 :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电影流派。法国的新闻界把1958—1959年涌现出的开始拍摄大型影片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称为“新浪潮”。被列为“新浪潮”的导演有:弗·特吕弗、克·夏布罗尔、路·马勒、让· 吕 ·戈达尔、埃· 罗梅尔、彼·卡斯特等等。这些人否认自己属于同一“学派”,然而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特点:反对拍昂贵的商业片;主张采取即兴拍摄方法,主要是在实地和天然外景中拍摄;突破传统地组织素材;把兴趣转向青年一代的生活;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价值持怀疑态度。“新浪潮”导演们的第一批影片(夏布罗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特吕弗的《四百下》)是在商业生产体系以外拍摄的。这些影片获得了根据“援助法”获得的资助,该法令规定“高质量”影片在公映前就可以得到津贴。这批影片很快便收回了成本,这件事促使电影企业家们给予那些新导演们资金支持。
“三十人小组”拍摄的短片,安·巴赞、亚·阿斯特吕克的理论著作和后来加入“新浪潮”的特吕弗、夏布罗尔、戈达尔(他们在1956—1958年间曾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的文章,为这一流派奠定了艺术思想的基础。属于“新浪潮”派的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电影导演——阿·雷乃、阿·瓦尔达、亚·阿斯特吕克、乔·弗朗叙。他们拍摄的影片有:《她的一生》(1958,阿斯特吕克)、《头撞墙》(1959,弗朗叙)、《广岛之恋》(1959,雷乃)等等。在“新浪潮”的圈子内,有时也可见到一批年轻的新闻电影工作者,如克·马尔凯、鲁什、赖兴巴赫等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真实电影”。
60年代初,“新浪潮”运动继续发展,出现了一批拍摄大型影片的导演:雅·德米(《罗拉》1961,《瑟堡的雨伞》1964),阿·加蒂(《围墙》1961),亨·柯尔比(《长别离》1961),雅·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1961),罗·恩里科(《美好的生活》1964),让·厄斯塔什(《不幸的相识》1963)等等。“新浪潮”对法国电影题材和风格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这一运动的成功也刺激了其他欧洲国家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新浪潮”的弱点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作者们总是坚持以我为中心,对社会冲突的见解流于肤浅。一些年轻的导演走上了拍商业片的道路,另一部分则倾向于极左。但同时,“新浪潮”的部分题材、内容、艺术方法在法国及其国外广泛地传播开来了。在“新浪潮”的影响下,电影工作者们的艺术风格变得更加自然。

为您推荐

辛明

辛明 : 中国演员。河南省郑州市人。原为河南省话剧团演员。曾参演过影片《九龙滩》(1979)、《彩桥》(1982)、《杨家将》(1984)、《老板哥与电妹子》(1984)、《一个和八个》(1984)、《夏明翰》(1985..

薛伯青

薛伯青 : 中国摄影师。原名薛荣涛,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31年从影,先后在冒明、青联、龙马等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兄弟血》、《边海情潮》等影片。1933年在新华影业公司拍摄了《桃园..

徐桑楚

徐桑楚 : 中国电影事业家。浙江省鄞县人。中学毕业后,在上海四马路光明书店当过校对。校对过《静静的顿河》等进步小说。1938年奔赴延安,先入陕北公学学习,后被派往武汉,担任抗敌演剧队宣传队第9队..

宣传片

宣景琳

宣景琳 : 中国女演员。上海人。1925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演出《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盲孤女》、《早生贵子》、《真假千金》、《梅花落》、《少奶奶的扇子》(1928)等近十部影片。电影向..

辛科维奇

辛科维奇 : 匈牙利演员,匈牙利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74)。1951年毕业于高等戏剧电影学校。1949年开始其艺术生涯。1963年开始在国家剧院工作(布达佩斯)。1948年从影。他成功地在影片《下士和其他人》..

徐宁

徐宁 : 中国女演员。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76年考入哈尔滨市评剧团,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话剧团。1980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话剧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