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纪录片学派

[电影]纪录片学派:

1929年,约翰·格里尔逊摄制了以捕鱼为题材的《漂网渔船》。

这部具有“交响乐式”蒙太奇并带有异国情调的纪录片获得很大成功,使得一些热心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以它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叫做“纪录片学派”。这个学派一开始就吸取了三十年代电影艺术的各种先进倾向,如“交响乐式”的蒙太奇手法和苏联早期电影工作者的理论,并有所发展。

他们在纪录片中表现了一种将主题和变调很好配合起来的方法,但他们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第一批倾向于这种作风的纪录片,有阿瑟·艾尔顿的《世界的呼声》、《飞机引擎》,保罗·罗沙的《交接点》,司徒·雷格的《架设海底电线的船》,特别是巴锡尔·瑞特的《翻越山谷》、《巴尔贝德的磨坊》、《来自牙买加的货船》等。

弗拉哈迪的影片对促成这一学派向表现人的方面发展有过不少贡献。他拍的那部《工业的英国》使纪录片摆脱了印象主义的束缚,开始注意影片的主题。

卡瓦尔康蒂迁居英国后,他的影响同弗拉哈迪的努力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纪录电影中丰富的人性。这种倾向在《锡兰之歌》和《夜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时,学派初期那种纯交响乐式的倾向仅在拉伊的彩色动画片《虹的舞蹈》中还可以看到,而对于人的重视,在卡瓦尔康蒂的《彼特与鲍特》、《煤矿工人》,安斯蒂的《丰富的粮食》、《房屋问题》,唐纳德·亚历山大的《国民健康》和杰夫·泰勒的《伦敦人》中则进一步表现出来。

但他们只是停留在描写社会上,而不是进一步分析社会。

他们的功绩主要是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社会,发展了纪录影片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因此成为纪录电影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并对艺术电影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您推荐

[电影]勃列顿学派

[电影]勃列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电影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从“勃列顿学派”的影片中表现出来。1900年,斯密士在总名叫《滑稽的面部表情》的一系列影片中,开始应用了特写镜头,在《让我继续做梦》、《一只..

[电影]瑞典学派

[电影]瑞典学派:本世纪10至20年代以维克托·斯约斯特洛姆和莫里茨·斯蒂勒为代表的瑞典电影。斯约史特洛姆和斯蒂勒原来都是演员,1912年被瑞典电影创始人查尔斯·麦格努森聘为导演,他们的影片主要特点是让自然景象在剧情..

[电影]波兰学派

[电影]波兰学派:西方资产阶级影评家对波兰具有“反体制”倾向的电影的总称。1956年,扬·科特在《神话与真实》一文中猛烈攻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而掀起了一股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浪潮。不久以后,电影导演亚历山大·福..

[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

[电影]政治电影

[电影]政治电影:70年代苏联和西方电影的一股新潮流。所谓政治电影就是以重大政治事件作为题材,拍摄一些触及国内外现实政治问题的影片,来为本国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服务。如苏联的《解放》、《驯火记》、《俄罗斯田野》..

[电影]新理智主义

[电影]新理智主义:是现代电影中一种新的哲理影片的创作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着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他乐于用抽象的哲学概念作为影片的中心,是一再把影片放到理性环境中去的第一位知名艺术家。其主要作品的电影思..

[电影]共现风格

[电影]共现风格:70年代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它认为生活本身丰富多样,含有各种风格因素。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更有条件反映这种多样性,因此应综合各种风格因素而形成一种“共现风格”。如把“诗的电影”和“散文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