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

[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

60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

发源于1962年的奥勃豪森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电影节。当时有26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了一篇“奥勃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他们表示“准备同舟共济,一起承担经济风险”,断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在宣言上签名的这批青年人都只拍摄过短片,绝大多数在国内外不为人知,其中只有亚历山大·克鲁格以见习导演身份参与过着名导演弗里茨·朗格《印度碑墓》一片的拍摄工作。

他是这个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运动宣告开始后的头三年,由于缺乏资金,只拍出一部影片而且成绩平平。

1965年,克鲁格在联邦参议院的院外游说活动中获得成功,争得到政府的资助,并在联邦内政部电影质量促进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设立“青年电影基金”,资助青年导演拍片。从1965至1967年,在该委员会资助下拍出的影片达20部,其中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1966)、彼得·沙莫尼的《狐狸禁猎期》(1966)和福尔克尔·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1966)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使运动的声名大震,促成了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初期的新德国电影表明,它是一种不存幻想的写实电影,反映的世界不是毫无希望,但又没有明确出路。

它没有法国“新浪潮”电影中较常见的那种轻浮、放荡的生活情调。

尽管不乏幽默感,但给人以比较沉重凝滞的感觉。初期的新德国电影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就陷入了经济危机,运动再次变得无所作为。

1975年,运动第二次出现高潮,出现了雷纳·法斯宾德、韦尔纳·赫尔措格和维姆·文德斯这些艺术上富有特色的导演。他们的影片,如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1973)、《艾菲·布里斯特》(1974),赫尔措格的《阿吉尔,上帝的愤怒》(1972)、《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施隆多夫的《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1975),文德斯的《阿丽丝漫游城市》(1973)、《错误的运动》(1974),都在国际上获得了声誉,使运动资助人有了信心。

然而,这些青年导演的影片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使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迅即归于沉寂状态。

1979年,运动再次复兴,这次是得力于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8)和施隆多夫的《锡鼓》(1979)等片在国内外获得的巨大成功,这使新德国电影终于摆脱了国际上得奖、国内不卖座的局面。

从1979年以后,运动的声势更加壮大,实际上已成为联邦德国电影的主流,新德国电影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代表着所有新崛起的、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的联邦德国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

为您推荐

[电影]政治电影

[电影]政治电影:70年代苏联和西方电影的一股新潮流。所谓政治电影就是以重大政治事件作为题材,拍摄一些触及国内外现实政治问题的影片,来为本国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服务。如苏联的《解放》、《驯火记》、《俄罗斯田野》..

[电影]新理智主义

[电影]新理智主义:是现代电影中一种新的哲理影片的创作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着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他乐于用抽象的哲学概念作为影片的中心,是一再把影片放到理性环境中去的第一位知名艺术家。其主要作品的电影思..

[电影]共现风格

[电影]共现风格:70年代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它认为生活本身丰富多样,含有各种风格因素。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更有条件反映这种多样性,因此应综合各种风格因素而形成一种“共现风格”。如把“诗的电影”和“散文电..

[电影]玩票式的先锋派

[电影]埃及新现实主义

[电影]埃及新现实主义:又名“社会现实主义”,产生于40年代,在纳赛尔时期成为埃及电影的一股潮流。1952年,发生了“自由军官”的政变,开始了“纳赛尔革命”。它的影响很快在埃及电影中显示出来。在40年代由卡玛尔·赛里姆初..

[电影]纪实风格

[电影]纪实风格:这种风格要求尽可能少的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节,最好照生活原型,强调纪实性和逼真。艺术家多用这种风格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使史诗题材富于纪实性,让观众信服,加强宣传效果。其特点是:①在扮..

[电影]新客观派

[电影]新客观派:德国无声电影末期的一个流派。它比以前德国电影中任何一个流派都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20年代中期,它已开始萌芽,并在1925年后的一系列影片中表现出来,如杜邦的《杂耍场》、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