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的风暴

扬子江的风暴:

歌剧。

田汉编剧,聂耳作曲。收入1937年上海杂志公司《大众剧选(一)》。

该剧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码头工人和日本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情形。

淞沪抗战后,上海工人阶级不顾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迫害,联合起来把日本帝国主义用来屠杀中国人民的军火扔到扬子江里去。

码头工人周桂生当年曾唱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歌欢迎过北伐军,但他扛到六十三岁了“每天还扛百呀八十斤的”。码头工人于子林发出了“象现在这样,从早到晚牛马似的搬,就是把骨头架子搬散了,能搬出个明天吗”的疑问。

他们认识到,不能搬运军火屠杀自己人,发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吼。在搏斗中,于子林中弹死去,拴子为了掩护爷爷也中弹身亡。血的教训使工人们觉醒,愤怒地把东洋鬼子的军火扔进扬子江。他们喊出了“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的时代的呼唤。《扬子江的风暴》是我国最早表现反帝斗争的新歌剧。剧本的作曲是音乐家聂耳,歌词作者除了田汉,还有蒲风、施谊、孙瑜、许幸之、安娥等。

剧中的一些歌曲如《卖报歌》等曾成为流行歌曲。《扬子江的风暴》在我国新歌剧的创作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具有开拓意义。

为您推荐

回春之曲

回春之曲:三幕话剧。田汉着。1935年1月30日上海舞台协会在上海首演。初收1935年5月上海普通书店版《回春之曲》。剧本写九一八事变后,侨居南洋的青年高维汉抱着满腔热情回国参加抗日斗争。在一二八战争中受重伤失去记忆..

一只马蜂

一只马蜂:独幕话剧。丁西林着。初刊于1923年10月上海《太平洋》(双月刊)第4卷第3号。初收于1925年5月北京大学现代评论社版《一只马蜂及其他独幕剧》。剧本讥嘲社会上的封建意识,写一位吉老太太表面上宣称赞成子女婚姻..

五奎桥

五奎桥:独幕剧。洪深着。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2月版。该剧以护桥和拆桥为焦点,揭示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指出农民只有团结起来斗争,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五奎桥是恶霸地主周乡绅祖上修建的,它是周家特权和威势的象征..

赵阎王

S·O·S

S·O·S:独幕话剧。适夷着。原载1932年《北斗》第2卷第1期。剧作描写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沈阳时,一群富有爱国心的电台人员临危不惧,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呼号。剧作结构紧凑,在戏剧冲突中..

喷火口

喷火口:独幕话剧集。舒谦着。1942年7月福建永安福建省政府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初版。戏剧教育丛书第二集第二种。内收《毒》(1937年12月作,初刊1938年福州《抗敌戏剧》第1卷第7、8期合刊)、《喷火口》(1938年2月作、初..

获虎之夜

获虎之夜:独幕话剧。田汉着。初刊1924年1月上海《南国半月刊》第二期(未刊完)。初收1924年12月上海中华书局版《咖啡店之一夜》。剧本描写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的一幕爱情悲剧,反映了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