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头:
传统剧目中人物所戴各种帽子的统称。根据人物地位、性格、身份的不同,分冠、盔、帽、巾四大类。
冠多为帝王、贵族的礼帽,如平天冠、九龙冠、紫金冠、凤冠等。
盔为武职将帅所戴,如帅盔、夫子盔、倒缨盔等。
帽类最杂,自皇帝到平民,从文官到武士都有,如皇帽、纱帽、罗帽、毡帽等,名目繁多,用途各异。
巾为家常便服时用,有软、硬胎,如皇巾、员外巾、小生巾等。
除以上四大类外,尚有各种大小附件,如额子、驸马套、倒缨、火焰、面牌等数十种,大多与盔头配用,也有单用。制作材料,软胎多为绸缎、毡、绒。硬胎为纸板或铁纱,贴金银箔点翠(翠分真假两种。真为翠羽,假为皎月绸,统称为翠)、绒球、光珠等。
为您推荐
甩发功: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生、净、丑等脚色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脚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头发,叫做“发绺”。甩发分“通梢”“倒栽”两种。“通梢”的发梢是尖的;“倒栽”的发梢是齐的;一般长度以垂至..
扎判:
戏曲演出中的特型扎扮。多用于扮演判官、钟馗等角色。判官形象最早出现于民间舞蹈中,宋代即有《舞判》《瞎判官》等名目。装判官者需形体魁伟肥硕。《东京梦华录·除夕》:“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戏曲舞台..
翎子功: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即舞动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称“耍翎子”。生、旦、净..
反串: 指演员扮演不属本行当的角色,如老生串演老旦,小生饰演花旦,丑角妆扮净角等。昆剧、京剧中常见。如昆剧传字辈演员,小生顾传玠曾反串《借靴》之丑角张三,旦角朱传茗反串《回营》之二面伯嚭。为取得较佳的剧场效果,赈灾..
把子功:
戏曲武功的组成部分,指训练戏曲演员掌握和运用把子技术的基本功。“把子”一作“靶子”,也叫“刀枪把子”,为传统戏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有刀、枪、剑、戟、棒、棍、斧、钺等。因戏曲武打中多用兵器,所以也..
搭架子: 戏曲常用的舞台手段,指幕后的答话和声音效果。在剧本上常提示为“内答”“内应”“内战鼓声”等。架子的搭法根据剧情需要而定。有角色出场前自相铺垫的内白架子,如《坐楼》中,阎惜娇出场前在幕后与台上的阎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