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发功

甩发功: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生、净、丑等脚色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脚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头发,叫做“发绺”。甩发分“通梢”“倒栽”两种。“通梢”的发梢是尖的;“倒栽”的发梢是齐的;一般长度以垂至腰间为宜,丑和穷生略短。演员可以通过舞动甩发或发绺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这种表演技术叫甩发功。男脚色的甩发又叫“梢子”,故又称“梢子功”。以京剧常用的甩发功为例,表现激愤的如《野猪林》的林冲,表现疯癫的如《打棍出箱》的范仲禹,表现恐惧的如《滑油山》的刘青提,表现焦虑的如《铁笼山》的姜维,表现张惶的如《一箭仇》的史文恭,表现挣扎的如《刺汤》的汤勤,表现绝望的如《煤山恨》的崇祯帝等。甩发功一般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方向又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的不同。如《煤山恨》崇祯帝的甩发,先在左右盘绕,然后直冲顶上,披落下来散为伞状,遮住面部,属特技。《芦花河》“哭尸”一场的樊梨花,《战宛城》“刺婶”一场的邹氏等,也都有复杂的甩发技巧。

为您推荐

扎判

扎判: 戏曲演出中的特型扎扮。多用于扮演判官、钟馗等角色。判官形象最早出现于民间舞蹈中,宋代即有《舞判》《瞎判官》等名目。装判官者需形体魁伟肥硕。《东京梦华录·除夕》:“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戏曲舞台..

翎子功

翎子功: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翎子,是插在盔头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即舞动翎子的技巧、功夫,俗称“耍翎子”。生、旦、净..

毯子功

毯子功: 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指训练戏曲演员掌握和运用翻、腾、扑、跌各项技艺(即筋斗)的基本功夫。由于训练强度高,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在毯子上进行以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故名“毯子功”。筋斗名目很多,总的要求是..

反串

把子功

把子功: 戏曲武功的组成部分,指训练戏曲演员掌握和运用把子技术的基本功。“把子”一作“靶子”,也叫“刀枪把子”,为传统戏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有刀、枪、剑、戟、棒、棍、斧、钺等。因戏曲武打中多用兵器,所以也..

搭架子

搭架子: 戏曲常用的舞台手段,指幕后的答话和声音效果。在剧本上常提示为“内答”“内应”“内战鼓声”等。架子的搭法根据剧情需要而定。有角色出场前自相铺垫的内白架子,如《坐楼》中,阎惜娇出场前在幕后与台上的阎婆两..

本工、应工、两门抱

本工、应工、两门抱: 本工指演员扮演自己所属行当中的角色,如昆剧《拾画》(柳梦梅主角)为小生戏,《游园》(杜丽娘主角)为五旦戏,《山门》(鲁智深主角)为净角戏,由小生、五旦、净角演员演出,就称为本工。各行角色都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