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文②

蝌蚪文: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文、籀文)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形似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为您推荐

石鼓文②

石鼓文:秦代刻于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而得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唐初在陕西雍县(今凤翔)三畤原出土。每鼓一首四言诗,10首为一组,研究者依《诗经》体例,取各篇起首文字为篇名,有《沔》、《霝雨》、《而师》、..

院体②

院体:书法术语。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是学习王羲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后来,人们不管其书者为谁,书为何体,凡无骨力、无神韵的书法..

碑②

碑: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

小篆②

经生书②

经生书:书法术语。抄写佛经的人所用的书体称经生书。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自己或请人抄写佛经舍入寺庙以示虔诚,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抄成,抄经之人被称为“经生”,其字体则为“经生书”。此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有..

碣②

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说文》:“碣,特立之石。”古人称长方形刻石为碑,称圜首形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刻石为碣。《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

鸟虫书②

鸟虫书: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因字体由细而曲的线条组成,形似鸟头虫身,故名。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大多铸刻在兵器、乐器和酒器上。如越王勾践之剑就铸有此体铭文。后一般用于旗帜和符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