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②

石鼓文:秦代刻于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而得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唐初在陕西雍县(今凤翔)三畤原出土。每鼓一首四言诗,10首为一组,研究者依《诗经》体例,取各篇起首文字为篇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等名。因其文字内容记狩猎事,故又名“猎碣”,或因地名而称“雍邑刻石”。其文属大篆,秦系文字的典型作品,亦是研究小篆来源的重要资料。其书用笔匀圆对称、凝重,体现出稳中求变的特色,昭示出已向小篆过渡。自石鼓文以后刻石作为一种新文化,风靡于秦国,出现了《诅楚文》、《峄山》、《泰山》、《琅玡台》等刻石。自唐初发现以来,由凤翔迁开封,金人破宋,又迁北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漶漫残损。传世著名的有北宋拓本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人日本。后劲本存字最多,凡491字。

为您推荐

院体②

院体:书法术语。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是学习王羲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后来,人们不管其书者为谁,书为何体,凡无骨力、无神韵的书法..

碑②

碑: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

小篆②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根据大篆整理而成的字体,因其始于秦,故称“秦篆”。又名“斯篆”。字体较籀文简化,其为书写线条化、文字符号化、偏旁简单..

经生书②

碣②

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说文》:“碣,特立之石。”古人称长方形刻石为碑,称圜首形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刻石为碣。《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

鸟虫书②

鸟虫书: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因字体由细而曲的线条组成,形似鸟头虫身,故名。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大多铸刻在兵器、乐器和酒器上。如越王勾践之剑就铸有此体铭文。后一般用于旗帜和符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六分半书②

六分半书:一种特殊风格的书体,是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亦称“板桥体”。郑氏的隶书笔法形体渗入行楷,又时以兰竹画法出之,自成面目,狂怪而有别趣。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别称“八分”。因此郑氏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