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夫兹博里

夏夫兹博里:

安东尼·艾什利·夏夫兹博里(1671-1713),英国伦理学家、美学家,新柏拉图派代表人物。

出身贵族。是洛克的学生,但却坚决反对洛克和霍布斯的哲学思想。主要着作是《论特征》,其中《道德家们》、《给一位作家的忠告》等篇涉及美学问题较多。夏夫兹博里持莱布尼茨大陆理性派观点,针对霍布斯和洛克对天赋论的否定,指出人的道德感和审美感都是天赋的。

他的全部伦理学和美学学说都力图证明人生来就具有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和一些先天的理性观念(如秩序、德行之类),而先天的道德感和美感都是相通的。他把人类这种先天的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眼睛”、“内在的拍节感”等)。

认为五官属于动物性部分,不能审辨善、恶、美、丑;内在感官属于心和理性部分,有审美的辨善的能力(详见“内在感官说”条)。夏夫兹博里还探讨了美的本原问题。

他采用普洛丁的美的阶梯论,认为宇宙的和谐是“第一性的美”,而人在自然和自己内心世界所见到的美只是“第一性美”的影子;真正的诗人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上帝才是“第一造物主”,是一切美的源泉,也是一切艺术家的榜样。夏夫兹博里所说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一种有理性和有生命的力量,即伟大的宇宙。

认为“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决不在物质(材料)上面,而在构图设计上面;决不能在物质本身,而在形式或是赋予形式的力量”。“物体里并没有美的本原”,它只是“被美化者”;艺术才是“美化者”,心灵才是美的本原。

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他不仅在英国创建了理性主义的美学学派,而且对大陆的启蒙运动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您推荐

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近人王国维提出的诗的两种境界之一。指诗歌中诗人感情比较隐蔽,以物观物,物我难分的境界。语出《人间词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又云:“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小说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文学批评论文。美国小说家、美学家亨利·詹姆斯写于1884年。巫宁坤译,刊于《外国文艺》1981年第1期。本文认为艺术必须再现人生,反映社会生活,这是它的真实性之所在。经验对于小说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作家根据经..

戏剧中的自然主义

戏剧中的自然主义:文艺论文。左拉着。作者指出自然主义产生于事物的永恒内核和作家基于自然的必要,不是出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偏见与无知。认为作家和科学家的任务是相同的。科学家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进行工作。这种自..

小说的结构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文学创作中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之一。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的、细致的剖析和描述,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法。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人物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文学创作中描写方法之一。指文学作品中,对构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场面、景物的细枝末节或局部特征的细腻刻画和描写。细节描写的对象虽然“细小”,但它是构成艺术形象的最基本因素。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与..

徐祯卿

徐祯卿:【生卒】:1479—1511【介绍】: 中国明代诗人、诗论家。字昌谷,一字昌围,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弘治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少年聪慧过人,家中不蓄一书,却无所不通。曾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游,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