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明末形成于绍兴一带。剧目来自秦腔、昆腔等。主要腔调“二凡”源于西秦腔,“三五七”与徽剧吹腔相近。武功来自目连戏和民间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影响较广。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所有剧种的最初形态都是地方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剧种取得了流行全国(如京剧)的优势地位。地方戏兴起于民间,开始时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简单,生活气息很浓。在流..
锡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源于无锡、常州农村“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一度称“常锡文戏”。主要曲调为簧调等。长于抒情,具有水乡情趣和特色,传统剧《双推磨》和现代剧《红色的种子》较有..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和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清乾隆年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之称。1952年定名河北梆子。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
南曲: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与“北曲”相对。它渊源于南方民歌,又采用了唐宋大曲、诸宫调、宋词等曲调。用韵以南方(今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曲调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可利用音..
扬剧:戏曲剧种。流传于江苏南京、扬州、镇江一带和上海及安徽部分地区。由扬州花鼓(维扬文戏)和苏北香火戏(维扬大班)吸收民间小调、扬州清曲发展而成。唱腔曲调100多种,常用曲牌有《梳妆台》、《满江红》等。传统剧目《百96岁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