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
淮剧:又称“江淮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部分地区。源于淮阴、盐城、阜宁一带的说唱“门叹词”和酬神的“香火戏”两者结合后,又受京剧和徽剧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老淮词、靠把调等。风格朴实、粗犷。传统剧《探寒窑》、《女审》较有影响。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所有剧种的最初形态都是地方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剧种取得了流行全国(如京剧)的优势地位。地方戏兴起于民间,开始时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简单,生活气息很浓。在流..
锡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源于无锡、常州农村“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一度称“常锡文戏”。主要曲调为簧调等。长于抒情,具有水乡情趣和特色,传统剧《双推磨》和现代剧《红色的种子》较有..
河北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和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清乾隆年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之称。1952年定名河北梆子。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
扬剧:戏曲剧种。流传于江苏南京、扬州、镇江一带和上海及安徽部分地区。由扬州花鼓(维扬文戏)和苏北香火戏(维扬大班)吸收民间小调、扬州清曲发展而成。唱腔曲调100多种,常用曲牌有《梳妆台》、《满江红》等。传统剧目《百96岁挂..
沪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源于太86湖流域的吴淞江及上海浦东民歌,清末形成上海滩黄(当地称“本滩”)。1914年后易名为“申曲”。后来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小型舞台剧,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曲调优美,富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