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

关于美:

美学着作。

日本当代着名美学家今道友信着。1973年初版印行。

1982年由鲍显阳、王永丽译成中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九章,书前有序,计十二万三千字。

本书虽为美学通俗着作,但学术性很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作者结合艺术现象介绍美学知识,涉及到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形式,美感的产生,美感相位,以及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艺术的社会功用等一系列美学理论问题。

作者认为,美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精神,是对生命的肯定,“具有牺牲精神的人格形象”是美的形象。因此,美比“善”具有更高的价值。强调美与人生密切相关,它是人生的希望与支柱,是“包括一切闪光的东西的概括”。

关于美的存在形式,作者认为“美不是客观存在,尽管有美的物质,但美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美是意识、观念的存在”。认为美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内在精神的理性发现。

因此,他强调“美是感觉到的”,但同时又强调“美具有必须为理性发现的一面。”认为理性思考是正确把握审美对象内在精神(即内在美)的重要前提。由此,他提出美感相位说。所谓美感相位,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审美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作者认为,美所以有多种存在形式,如自然美、技术美、艺术美、人格美,是审美主体审美意识运动的结果。他把美的各种存在形式的差异,归结为审美主体审美意识的层次、角度的差异。认为同一审美对象,可以产生多种美感,而任何一种美感的产生,都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相关。本书关于美及美感的理论阐述,多有独到处。

在日本国内及国际美学界影响较大,自本书问世至1980年共再版14次。应当指出的是,本书关于美及美感的论述,有较为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为您推荐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文学创作主要表现方法之一。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一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关系、生活场所的自然条件、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真实描写。人总是在一定环境中生活。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客观基础。在文学作品中,环境..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文帝曹丕关于文学价值的论述。语出《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

季莫菲耶夫

季莫菲耶夫: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季莫菲耶夫(1904- ),苏联文艺理论家。1925年毕业于勃留索夫高等文学院。1940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曾任莫斯科大学教授,高尔基文学院教授。并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和苏联科学院通讯..

快感说

关于文学的发展

关于文学的发展:法国马拉美着。是作者对记者采访发表的关于文学发展问题的讲话。马拉美认为社会不停地发展,文学形式也不能一成不变。指出诗是表现自我的。主张诗在于创造。创造来源于心灵。提倡采用暗示、梦幻、神秘的..

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亦称“侧面描写”。指文学创作中,作家不直接从正面去描写所要描写的人物,而是从侧面通过其他人物的感受、介绍、评价,以及环境、气氛的烘托和反衬,间接的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和性格。间接描写对直接描写起补充作..

见从己出

见从己出:明代袁宏道论文学独创性用语。语出《与张幼子》:“昔老子欲死圣人,庄子讥毁孔子,然至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所谓“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