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其鼎身以雷纹为地,四周用浮雕刻出经过高度艺术夸张变形的夔龙及饕餮等动物形象,衬托出一种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造型优美,图案纹样细密,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第七子。官802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工书,兼精诸体,尤擅行草书,与羲之并称“二王”。幼从父学书,后师张芝,改变体制,别创其法,有“破体”之称。其书挺然秀出,气势开张,风流英俊,为后世所推崇。传世墨迹..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东汉隶书碑刻。中平二年(185年)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现藏西安碑林,有拓本及影印本行世。该碑书体平扁匀整,用笔方圆兼备,笔致秀美,柔中有刚。为著名的汉碑之一。..
华山庙碑:全称《汉西岳华山庙碑》。东汉隶书碑刻。延喜八年(165年)立于华山(位于今陕西)。传为郭香察书,一说蔡邕书。其书法整饬而不失流丽,奇古而富变化,为后世学隶书者所推崇。碑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地震中。991..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官至丞相、太傅。工隶、楷,善书各体。《书断》列其隶、行为神品,八分、草书为妙品。见于著录的书迹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丙舍帖》等。现存书迹皆为后人摹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