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麓,始创于东魏,盛于北齐、隋、唐。现存21窟,计东峰8窟,西峰13窟。其中以唐窟为最多,另外还有一些小窟龛。
  东魏的第2、3窟为双窟,方室,三壁三龛,四坡顶。佛像跏趺坐或善跏坐,褒衣博带。胁侍菩萨披天衣,着长裙。造像承北魏传统,雕凿细腻,具有写实感。第3窟左、右壁树下思维菩萨、维摩、文殊以及两个窟的前壁浅浮雕供养人、罗汉像等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北齐的第10、16窟为窟前雕柱廊的方室窟。窟内三壁三龛,前廊只雕出当心间二根八角柱,分别以莲形柱头、栌斗承阑额,其上间隔地雕一斗三升式及人字拱,只有横拱而无纵向构件,上经枋、榑承檐椽。在尖楣形的石窟入口外两侧浮雕戴花冠的仁王及天部像。第10窟内正壁大龛主尊为交脚菩萨。隋代第 8窟是前雕廊柱的方形中心柱窟。前廊形制与第10、16窟略同,左壁有开皇四年(584)题记。窟内长、宽约4.4米。中心柱四面开龛,帷幔形龛楣,一铺三尊像。左、右、后三壁三大龛,龛内为一佛二弟子,龛外两侧并立二菩萨像。佛像跏坐于束腰仰覆莲座或须弥方座上,造像形体方整,衣纹简练。窟前雕3开间柱廊(柱已失),左壁造像记碑已风化。室内方形,三壁三大龛,各雕一佛二胁侍,均风化。唐代的第9窟为方形的露天大龛,分阶梯形的上下2层。上层雕高7~8米的善跏坐弥勒大像,造型丰满,技法纯熟。下层正中为十一面观音,左、右为骑狮、象的文殊、普贤,局部雕刻细腻华丽。唐窟雕刻精丽者是第14、18窟。第14窟是进深 3米余的方室,正壁倚坐佛及胁侍菩萨立像,左、右壁为半跏坐菩萨(见彩图)。第18窟三壁有3身跏趺坐佛像,各有2身半跏坐胁侍菩萨。等身大小的白色砂岩雕像极力再现着现实人体的特征,微妙的体态变化给人以恬淡端庄的感觉,而质感极强的衣饰则反衬出富有弹性、冰洁玉润般的肌肤,形成同期最具代表性的新风格。

  石窟造像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人为的巨大破坏,优秀雕刻品多数被盗凿运往国外,现分别藏于欧洲,以及美、日等国的众多博物馆中。

为您推荐

《蟠龙山》

《蟠龙山》:陈大远着。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版。33万字。长篇小说。以冀东潘家峪大惨案为背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冀东人民反抗日寇大屠杀的故事。蟠龙山庄的群众在日寇制造集体大屠杀惨案之后,奋起组成“复仇团”,配合..

龙山书堂➀

龙山书堂:南宋中叶福建建阳书坊。刻印过王明清《挥录》4卷、《后录》11卷、《三录》3卷、《余话》2卷。此书刻印精湛,北京图书馆有初印本。纸墨俱臻上乘。汲古阁有影抄本。..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3·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3·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石窟雕刻》:陈明达主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版。8.5万字。分为论述、图版及图版说明3部分。图版部分收录的石窟雕刻选自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和安阳龙泉寺等地,大部分属..

天龙山石窟

驼山石窟

驼山石窟 :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东南约 4公里的王家庄西南。造像集中于崖壁上,凿有5窟1龛和摩崖造像。计大小造像638身。由南而北第1、2窟为小型窟,其北有摩崖造像。第 3窟为大型窟。第4、5窟为..

陕北石窟

陕北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陕西省北部,包括铜川、延安、榆林地区的石窟。肇自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各朝代,以至中华民国时期,总计800余窟,造像达8万余身。现存北魏至..

跃龙山

跃龙山:汉族传说。写有个叫跃龙的青年与妈妈相依为命。一年逢大旱,庄稼、果木全干枯了。跃龙到深山挖野菜时,遇见了被龙王锁在石洞里的龙婆,让他帮忙解救。他遵从龙婆的指点,不顾烟熏火烤,一夜间烧了3000张手掌大的檞树叶,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