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 :

汉代画像砖分为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制作工艺大致有3种:①雕刻法,即用锐利的工具在泥坯上直接刻画图像或装饰纹样。②压印法,即用阴模或阳模在泥坯上压印出各种图像或纹样,有一砖一模的,也有一砖多模的,前者多见于实心小砖,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大型空心砖上。大型空心砖上连续或组合之图像、花纹,往往是用相同或不同印模反复、交替压印而成的。③脱模法,主要用于实心画像砖的制作,即把泥直接放入阴刻或阳刻的模子中用力拍打夯实,然后翻倒脱模,就形成了带有凸起或凹陷画像的泥坯。用上述3种方法制作的画像砖,其画像形式主要表现为阴线刻、阳线刻、凸起平面雕、浅浮雕。汉画像砖虽然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这两个地区的画像砖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技艺高超,代表了汉代画像砖发展的最高水平。

河南画像砖集中分布在3个地区:①豫西的洛阳;②豫中的郑州、禹州、新密;③以南阳为中心的豫南,包括南阳、新野、淅川、唐河等地。洛阳出土的画像砖大多是西汉时期的作品,并且主要为大型空心砖。画像多用锐利的工具刻画而成,表现为阴线刻,内容有持戟武士、射猎、牵马以及一些动植物和花草纹样,题材单纯,构图简略,线条硬朗刚劲。郑州、禹州、新密出土的画像砖大部分为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早期的作品,基本是大型空心砖。画像多用数个小印模压印而成,表现为阳线刻或凸起平面雕,题材单纯,画面繁复。常见图像有凤阙、山峦、乐舞、射猎、戏虎、搏击、车马、西王母、羽人御龙、铺首衔环、禽兽灵异以及装饰图案等。以南阳为中心的豫南是汉代画像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前期,画像砖在这里一直都很流行。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基本为一模一砖,画像多表现为浮雕或浮雕加阳线刻,线条爽朗,手法洗练,主题突出。题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仙灵异、图案纹样等多个方面。

四川画像砖盛于东汉后期,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包括成都、新繁、新都、广汉、德阳、彭县、新津、彭山、大邑等地。作品皆为实心砖,多采用脱模法,一次模印而成,一砖一画,主要表现为浅浮雕和浅浮雕加阳线刻。题材广泛,图像丰富。反映墓主家居生活的庭院楼阁、车骑出行、宴饮乐舞,展现生产劳作的播种收割、渔猎采桑、盐井酒肆,表现神灵仙异的日月神、伏羲女娲、西王母及其仙庭、天门与司命、四神等都非常流行。此外,还有少量历史故事、佛像、佛塔以及表现桑间濮上的秘戏野合图像。构图简练,体积感强,线条流畅,风格清新明快。如成都出土的一块斧车画像砖,图像采用阳线刻手法表现,线条简洁疏朗、张扬洒脱,画面极富动感和气势。彭县出土的一块斧车画像砖,图像则为浮雕状,块面结构分明,体积感非常强。又如大邑出土的一块舞乐杂技画像砖,人物只塑出大体轮廓,而没有刻画五官细部,造型简括拙朴,画面生动活泼。郫县出土的一块盐井画像砖,则展现了采盐制盐过程,画面以线面结合的手法,塑造出层峦叠嶂的群山,山间树木葱茏,动物悠闲,人物繁忙,其层次感和空间意识都非常明显。

酿酒画像砖(四川新都出土)

市井画像砖(四川成都出土)

宫阙人物画像砖(河南郑州二里岗墓出土)

伏羲女娲画像砖(河南新野出土)

盐井画像砖(四川邛崃出土)

舞乐杂技画像砖(四川大邑出土)

为您推荐

洛阳孝子棺画像

洛阳孝子棺画像 : 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河南洛阳北魏墓,存两帮一挡。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肯斯艺术博物馆藏。石棺左右两帮皆刻有“U”形二方连续夔龙纹边饰,底边中间夹一铺首。两帮均于山石树木与飞..

元谧墓石棺画像

元谧墓石棺画像 : 一般认为该画像出土于河南洛阳北魏正光五年(524)元谧墓。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藏。石棺头挡正中刻一大门。门柱上有莲瓣、草叶装饰;拱尖形门楣上装饰有双凤头和忍冬纹样;门墩为火..

宋山小祠堂画像石

宋山小祠堂画像石 : 1978年和1980年在山东省嘉祥县宋山地区3座墓葬中出土两批风格相近的画像石,共40块。这些画像石都为凸面线刻,雕刻精细,风格工整,装饰性强,与武氏祠画像石相类。年代约为东汉晚期。..

麒麟岗墓画像石

麻浩崖墓画像石

麻浩崖墓画像石 :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麻浩崖,为东汉晚期一座凿山为室的大型崖墓。发现于1956年,编号麻浩1号画像崖墓。此墓由甬道、前室和3个后室组成,画像主要以减地浅浮雕形式雕刻在墓门和前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