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罗夫,V.G.

    佩罗夫,V.G. :

生于托博尔斯克,卒于莫斯科。1853年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1856年,以作品《画家的兄弟尼古拉·格里高利耶维奇·克里德纳肖像》参加皇家美术学院展览,获得小银质奖章。后来,其他作品又先后获得大银质奖章、小金质奖章,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60年代初,佩罗夫以完全新颖的题材,掀开了俄国艺术史上崭新的一页。其作品反映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社会面貌,揭示了沙皇制度的残酷、教会的欺骗、商人的势利、城乡劳动人民的痛苦。1862年毕业,完成了《莫斯科近郊梅季希的饮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教会的丑态,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贫困而尚未觉悟的俄国农村。同年去巴黎留学,《盲人音乐家》《卖唱者》《巴黎城郊的节日》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64年回到俄国。从60年代中期起,佩罗夫的创作题材由对社会的讽刺转向悲剧性的描绘。《送葬》(1865)是其代表作之一,用简洁的艺术语言,刻画了孤儿寡母为亲人送葬的情景,单调、寂寞的自然景色,强化了无限哀愁的情绪。不久以后,他又创作了描写童工劳动的《三套车》以及揭示俄国妇女苦难命运的《女教师来到商人家》《投河的女人》和《最后一家酒店》。佩罗夫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通过艺术的概括和集中,使人们形象地看到俄国60年代社会的黑暗。佩罗夫也是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在60年代末作的农民肖像《流浪者》,曾获得权威评论家V.P.斯塔索夫的高度赞扬。1871~1872年,佩罗夫创作了当代的文化名人肖像组画,其中包括剧作家A.N.奥斯特罗夫斯基、文学家F.M.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这些肖像有质朴、平易的共同特点。画家通过对象的眼神、表情及外形特征,深刻地揭示被画对象的精神面貌。70年代,佩罗夫还画了一系列风俗画,描写了小市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如《猎人的休息》《捕鸟人》《养鸽者》等,以亲切的笔调描绘了具有俄罗斯特征的人物和景色。

佩罗夫是在N.G.车尔尼雪夫斯基和N.A.杜勃罗留波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以自己的艺术,参与了19世纪60年代的民主运动。他的优秀作品,向同时代的人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和当时的N.A.涅克拉索夫、奥斯特洛夫斯基、I.S.屠格涅夫等人有许多相似之处,鞭挞了社会的丑恶,肯定了新生的事物,是60年代多产而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

为您推荐

特罗皮宁,V.A.

特罗皮宁,V.A. : 生于乌克兰一个农奴家庭,卒于莫斯科。1798年被主人送到皇家美术学院学画肖像。6年以后被召回,在乡间当主人的家庭画师并兼做其他杂役。直到1823年才得到人身自由。1824年,他作为自由..

多布任斯基,M.V.

多布任斯基,M.V. : 生于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军人家庭,卒于纽约。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童年时,曾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度过3年时间,接受中学教育。189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885~1887..

萨普诺夫,N.N.

萨普诺夫,N.N. : 生于莫斯科,卒于圣彼得堡。12岁时丧父。1893~1904年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高等学校学习,师从I.I.列维坦、V.A.谢罗夫、C.A.柯罗温。曾获该校第12届学生画展银质奖章。1904~1911年在俄罗..

格,N.N.

舍赫捷利,F.O.

舍赫捷利,F.O. : 原名弗朗茨-阿尔伯特·奥西普维奇·舍赫捷利。生于圣彼得堡,卒于莫斯科。祖辈来自巴伐利亚,其家庭属于俄罗斯伏尔加德意志族,祖父经商,在萨拉托夫享有较高声望。1866年一家迁回萨拉托..

费多托夫,P.A.

费多托夫,P.A. : 生于莫斯科郊区一个退职军人家中,卒于圣彼得堡。11岁进入陆军幼年士官学校,18岁毕业后到圣彼得堡近卫军芬兰团队服役。1835年考入皇家美术学院业余夜校。早期作品多为水彩和素描,肖像..

菲洛诺夫,P.N.

菲洛诺夫,P.N. : 生于莫斯科,卒于圣彼得堡。父亲是马车夫,母亲先后做过洗衣工和马车夫,家中有6个孩子,菲洛诺夫是家中幼子。自幼开始画画,童年曾为生计所迫当过舞蹈演员、绣花工人。1887年、1896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