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碑》 :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共有两处:一处在山东平度天柱山,称《郑羲上碑》;另一处在山东莱州云峰山,称《郑羲下碑》。下碑字形比上碑稍大,保存亦较完好。《郑羲上碑》高2.6米,宽1.03米,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碑文为楷书20行,字迹剥落严重,难以卒读;《郑羲下碑》高1.95米,宽3.58米,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碑文为楷书51行,每行23~29字不等。下碑有额,题楷书“荥阳郑文公之碑”两行7字,碑文后有宋人题记。两处摩崖内容基本相同,为称颂郑羲名德之文,书法风格亦完全一致。虽未署撰文、书写者名款,但自清代以来公认为郑羲之子郑道昭撰文并书丹。郑道昭其书名不见于史籍,至清代中期以后,包世臣、张琦、吴熙载、康有为等颂扬北朝碑刻书法,谓山东莱州附近的云峰山、天柱山、太基山诸处摩崖皆为郑道昭书迹,名遂大显。《郑文公碑》笔法严谨,笔力雄劲,体势端凝,不露棱角,端庄方整的字形中蕴涵了宽博的气势。其为胶东同类风格摩崖中篇幅最长者,在北魏铭石书迹中别树一帜,故自清代乾隆间拓本流传于世后,即广受赞誉,被推为郑道昭书风的代表作之一。为习北碑者所宗。
《郑羲下碑》拓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