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 :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共有两处:一处在山东平度天柱山,称《郑羲上碑》;另一处在山东莱州云峰山,称《郑羲下碑》。下碑字形比上碑稍大,保存亦较完好。《郑羲上碑》高2.6米,宽1.03米,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碑文为楷书20行,字迹剥落严重,难以卒读;《郑羲下碑》高1.95米,宽3.58米,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碑文为楷书51行,每行23~29字不等。下碑有额,题楷书“荥阳郑文公之碑”两行7字,碑文后有宋人题记。两处摩崖内容基本相同,为称颂郑羲名德之文,书法风格亦完全一致。虽未署撰文、书写者名款,但自清代以来公认为郑羲之子郑道昭撰文并书丹。郑道昭其书名不见于史籍,至清代中期以后,包世臣、张琦、吴熙载、康有为等颂扬北朝碑刻书法,谓山东莱州附近的云峰山、天柱山、太基山诸处摩崖皆为郑道昭书迹,名遂大显。《郑文公碑》笔法严谨,笔力雄劲,体势端凝,不露棱角,端庄方整的字形中蕴涵了宽博的气势。其为胶东同类风格摩崖中篇幅最长者,在北魏铭石书迹中别树一帜,故自清代乾隆间拓本流传于世后,即广受赞誉,被推为郑道昭书风的代表作之一。为习北碑者所宗。


《郑羲下碑》拓片(局部)

为您推荐

周丹泉

周丹泉 :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隆庆、万历(1567~1620)年间。江苏苏州人。以善仿宋代定窑瓷器著称。所仿几能乱真,即使是精于鉴赏的收藏家也往往难以分辨。他曾制作定窑瓷鼎、文王鼎炉,以及兽面戟耳彝等..

冯先铭

冯先铭 : 湖北汉口人。生、卒于北京。1943年肄业于辅仁大学西语系。1947年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两会会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国家文物..

娲皇宫刻经窟

娲皇宫刻经窟 : 位于河北省涉县西北15公里古中皇山西坡。是中外独有的纯刻经窟形式。其南北两窟之内外与近旁崖面,自北端起刻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与《十地经》(华严十地品)、竺法护译《盂兰盆经..

极南洞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区和村镇东约2.5千米的鼓山西麓北端,共计编号8个窟,最能代表北响堂山石窟艺术成就的为2、4、7三座北齐大窟,其余为隋、唐、宋、明、清等朝代所凿,规模较小。  ..

吴昊十九

吴昊十九 :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1573~1620)。别号“壶隐老人”。江西景德镇人。能诗善书法。所制瓷器品类繁多,极尽精妙,最受称道的有色如朱砂的红釉“流霞盏”,以及薄如蛋壳的白瓷“卵幕杯”..

龙洞石窟

龙洞石窟 :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以东15千米处山水之间。造像主要分布龙洞的东西出口及洞外壁,编为8号。第1号为3组4米以上的大像,3号圆拱龛下方有东魏天平二年(535)汝阳王元暹及乞伏锐等造弥勒题记,8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