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施福

    卢施福 :

20世纪50年代,在黄山进行摄影创作的卢施福广东香山县金鼎(今珠海市金鼎镇)上栅村人。幼年家贫,中学毕业时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开始学习摄影。1926年从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两年后正式行医。他常常白天给人治病,晚上通霄达旦地研究暗室制作工艺。30岁到上海行医时,与摄影家陈传霖结缘,并成为好友。陈传霖认为摄影的生命力是逼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鼓励摄影师应该多去接触新的环境和事物。这种摄影观点影响着卢施福,卢施福极力提倡方便携带的小型相机,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用小型相机拍摄的。1931年黑白影社成立,卢施福任首届主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卢施福创作的主要题材有人体、人像、风景、静物和剧照,以及现实生活。其中,以人像摄影作品数量最多,也比较能代表其个人风格。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玩童》(1932)、《窗前》(1932)、《泼水》(1933)、《六月的柔情》(1935)、《芭蕾舞演员》(1940)。这个时期卢施福与陈传霖还共同举办过两次联展。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世界的各类展览。1933年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国际摄影、法国巴黎国际摄影展览会。1958年调入刚创刊的《安徽画报》社工作。1950年以后,以拍摄风景照片为主,尤其酷爱黄山的雄伟奇秀,是拍摄黄山的优秀摄影家。曾先后十几次登黄山,黄山的奇松、怪石、云雾等瞬息万变的景致都被他尽收镜中,发表了一系列黄山风光摄影作品。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身体行动不便,但还是坚持摄影创作。作品有《东海皓月》(1980)、《云绕天都峰》(1980)等。1979年,中国摄影出版社为其出版《卢施福黄山摄影选》作品集。

卢施福在创作之余,还勤于钻研摄影理论,撰有《采访摄影题材的先决要件》《我的艺术摄影观》等多篇文章。他还与聂光地等人一起编辑了《黑白影集》(第一集)(1934)、《黑白影集》(第二集)(1935),《黑白二届影展特刊目录》(1934),《黑白三届影展特刊目录》(1936),为研究中国早期摄影发展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卢施福是20世纪30年代最大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的重要组织者之一,为影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摄影新人,其中有香港摄影家简庆福等。曾担任中国摄影学会理事、黑白影社执行委员。

为您推荐

詹建俊

詹建俊 : 满族。生于辽宁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京。喜爱绘画,初学传统工笔人物画。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学习油画;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留校作彩墨画系(今中国画系)研究生,师..

高帆

高帆 : 浙江萧山人。卒于北京。1938年入陕北公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华北军区华北画报社副主任。曾参加上党、定陶、临汾..

弗里达

弗里达 : 墨西哥壁画家里韦拉之妻。出生于墨西哥城,曾进入国立预备学校学习,成为这个学校极少数的女性之一。在她19岁时曾发生严重车祸,导致她的盆骨与脊柱破裂、腿部骨折、腹部和子宫被钢管穿透,虽然..

纪实摄影

建筑摄影

建筑摄影 : 建筑摄影主要拍摄建筑体和建筑的内、外部空间,记录和呈现建筑的样式、结构和特征,也表现建筑物的建设过程。建筑摄影服务于设计师、建筑机构和历史机构,通常要求技术高超、透视准确、画面..

褒斜道石刻

褒斜道石刻 : 在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石刻以宋代以前的为主。部分石刻存于汉中市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此处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现有45种,按内容大体可分为3类:①与修凿褒斜道..

彭均宝

彭均宝 : 又作彭君宝。嘉兴西塘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初。已知对彭均宝的最早记录出自明初的《格古要论》,其作者曹昭说:“元朝初,嘉兴西塘有彭均宝甚得名,戗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种种臻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