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35—
【介绍】:
德国女作家。
生于柏林一个演员家庭,学过表演和绘画。属于科隆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在新现实主义的小说《不成器的儿子》(1967)中以讽刺手法批判教育中的弊端,作品获得1968年汉堡读者文学奖。
为了表现她的基本主题——自我摧残,大胆解剖自己的人物,往往不回避最丑恶可鄙的现象,敢于使用粗话俚语。1973年发表的《绒鼠》就是一本关于揭露卖淫现象的教科书,指出在当前社会中爱情完全变成了一种欺骗,1978年又发表了喜剧《明日幽灵》。
【生卒】:1935—
【介绍】:
德国女作家。
生于柏林一个演员家庭,学过表演和绘画。属于科隆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在新现实主义的小说《不成器的儿子》(1967)中以讽刺手法批判教育中的弊端,作品获得1968年汉堡读者文学奖。
为了表现她的基本主题——自我摧残,大胆解剖自己的人物,往往不回避最丑恶可鄙的现象,敢于使用粗话俚语。1973年发表的《绒鼠》就是一本关于揭露卖淫现象的教科书,指出在当前社会中爱情完全变成了一种欺骗,1978年又发表了喜剧《明日幽灵》。
雷菲施:【生卒】:1891—1960【介绍】: 德国剧作家。生于柏林。曾攻读过法律、哲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做过法官、律师、剧院经理。1933年流亡维也纳,1936年又逃亡到伦敦,1949年返回德国。他的戏剧以写反法西斯斗争..
莱曼:【生卒】:1933—1973【介绍】: 德国女作家。出身于记者家庭。曾做过教师。处女作《绞架下的妇女》(1956),叙述一个德国姑娘和一个苏联战俘的爱情悲剧。反映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小说《生活的归宿》(1961),曾成为60..
施纳克:【生卒】:1888—1977【介绍】: 德国诗人、小说家。生于弗兰肯。中学毕业后做过商人、记者、编过副刊。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征入伍,1926年起专事创作。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剧本,大都以大自然、音乐和家乡与异..
莱尼希:【生卒】:1926—【介绍】: 德国女作家。生于柏林,1964年移居到西德,曾多次获奖。她的诗歌受里尔克和布莱希特影响,简洁,警句式或类似谣曲,时而使用诙谐游戏诗文的手法。主题是内心世界和平庸乏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审美..
施雷德尔:【生卒】:1878—1962【介绍】: 德国诗人、作家、神学家、翻译家。生不来梅的一个商人之家,中学毕业后在1897年赴慕尼黑,与人共同创办了《岛屿》杂志。先后在慕尼黑、法兰克福、罗马、汉堡获得名誉哲学博士和蒂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