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文学团体。
立陶宛文学工作者志愿社会创作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是原苏联作家协会的组成部分,其使命是促进立陶宛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立陶宛作家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立陶宛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处理日常事务。
先后担任立陶宛作家协会主要领导职务的有П.茨维尔卡、А文茨洛瓦、3.梅热拉伊蒂斯等。立陶宛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有《文艺报》、《胜利》等。
立陶宛文学团体。
立陶宛文学工作者志愿社会创作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是原苏联作家协会的组成部分,其使命是促进立陶宛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立陶宛作家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立陶宛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处理日常事务。
先后担任立陶宛作家协会主要领导职务的有П.茨维尔卡、А文茨洛瓦、3.梅热拉伊蒂斯等。立陶宛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有《文艺报》、《胜利》等。
巴钦斯基:【生卒】:1921—1944【介绍】: 波兰诗人。曾参加地下反抗活动,在1944年的华沙起义中牺牲。1942年开始在地下刊物上发表诗歌,短短两年写出500首诗歌和20篇短篇小说。他的诗反映了年青一代的战斗历程,揭露德国法西斯..
巴兰恰克:【生卒】:1946—【介绍】: 波兰诗人、评论家。是战后第四代诗人的佼佼者,毕业于密茨凯维奇大学波文系。作有诗集有《一口气》(1970)、《清晨日记》(1972)、《人工呼吸》(1977)等,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评论..
阿乌德尔斯卡:【生卒】:1904—【介绍】: 波兰女作家。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当过教师、战地记者、波兰语大辞典副主编、波兰作协主席、名誉主席。1928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两部曲《鸟之路》(1974)和《晴和的初秋》(..
比亚沃谢夫斯基:【生卒】:1922—1983【介绍】: 波兰诗人、剧作家。诗集《奇异的账目》(1959)、《错误的激动》(1961)、《有过、有过》(1965)、《不再纠缠》(1978)和《啊哟》(1985)等,反映城市郊区穷人的艰苦生活,描写边远..
贝伦特:【生卒】:1873—1940【介绍】: 波兰作家。曾在慕尼黑和苏黎世攻读自然科学。1894年发表处女作《教师》,小说深受尼采哲学和现代派文学影响,讲究形式完美,追求语言的华丽,喜欢采用晦涩难懂的词句。长篇小说有揭露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