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达
何达:(1915— ) 香港诗人。原名何孝达。笔名有何达、洛美、叶千山、高澜、夏尚早、凌源、尚京、紫瑜、林干峰、何聪、陶最、陶融等 10O 多个。男。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1942 年考入西南联大。1946 年转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8 年毕业,去香港定居,此后一直在香港工作。1976年 9 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主持关于中国新文学的学术讨论会。1977 年春,先后赴美、英、法等国访问,进行演讲和诗歌朗诵。1978 年 8 月应邀回国访问。1979 年 11 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同时在内地发表作品。何达 15 岁开始写诗,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曾与文艺爱好者组织西南联大文艺社和新诗社,并任新诗社社长。该社团在当时争民主、反内战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新诗社得到闻一多的积极扶持,进步诗人、教授如李广田、朱自清、冯至、吴征镒、俞铭传等也曾参与活动,还得到许多知名人士如张光年、楚图南、李何林、吕剑、邹获帆等人的大力支持,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何达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长诗《战争的热望》发表在 1937 年的《武汉日报》上,是他以诗歌为武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初尝试。之后积极参与了当时兴起的朗诵诗和街头诗运动,在桂林的一次文艺晚会上他朗诵长诗《武汉三部曲》,获得好评。后来写过不少主题鲜明且富有时代色彩的诗,如《兵士们的家信》、《雾》、《五四颂》、《给马雅可夫斯基》、《民主火》、《写标语》等。1948 年朱自清为他编选了第一部诗集《我们开会》作为中兴诗丛第六集,并亲自为之写序。朱自清称它是“新诗的新诗”,认为他的诗为新诗开辟了“一条新路”。何达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过不少诗论,散见于当时的《清华周刊》、《燕京新闻》、《北大周刊》、《观察》等刊物。1954 年开始在香港从事专业创作。除写诗外,还写影评。他先后用许多笔名在《大公报》、《文汇报》等香港报刊上发表 3000 多万字的文章,评析过在香港上映的各国影片 5000 余部,为香港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67 年为香港较有影响的刊物《伴侣》主持《诗页》,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新诗人。何达的作品很多,已结集出版的有诗集《我们开会》(1949)、《洛美十友诗集》(1969)、《何达诗选》(1976)、《长跑者之歌》(1981)、《生命的升腾》等,散文集有《出发》、《又绿集》、《国际作家风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