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潭

郭水潭:(1907— ) 台湾诗人。笔名郭千尺。男。台湾台南县人。日据时高等科学校毕业。在校时便开始创作“和歌”,1930 年加入新珠短歌社,有作品入选《皇纪二五九四歌集》。后受新文学影响,改写新诗。1931年至 1934 年加入《南溟艺园》,几乎每期都有作品发表。1933 年加入同乡吴新荣组织的佳里青风会,此后与吴新荣、庄培初、徐清吉等人形成了著名的“盐分地带”诗人集团。1934 年出席第一次台湾全岛文艺大会,任台湾文艺联盟南部委员。1935 年 6 月 1 日与吴新荣等发起成立台湾文联佳里支部,同年以短篇小说《某男人的手记》获大皈《每日新闻》社新人创作奖,从此闻名台日文坛;年底又加盟《台湾新文学》,任诗歌编辑。1937 年被荐为《每日新闻》创办的《南岛文艺》特约作家。1939 年加入《华丽岛》诗刊,同年底参加台湾文艺家协会,任《文艺台湾》随笔部员,但坚持不写一字“皇民文学”。台湾光复后曾任台北市市长秘书室事务股长、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委员、《台南县志》编撰人、台湾区蔬菜公会总干事等职。此间因各种因素长期停止文艺创作,直至 1972 年 6 月才于《笠》诗刊上发表中文短诗《无聊的星期六》。在新文学运动时期,郭水潭深受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揭发社会的黑暗面,歌颂乡土的可爱,抒写对亲友的真挚感情是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有《冲破陋习》(1930)、《故乡的书简——致狱中的 S 君》(1934)、《斑鸠与庙祝》(1936)、《莲雾之花》(1937)、《广阔的海》(1937)、《向棺木恸哭》(1939)、《世纪之歌》(1939)等 60 余首,短篇小说《某男人的手记》(1935),长篇小说《福尔摩沙》(只登序文,正文为家人焚毁),评论《断片的私见》(1933)和《台湾知识阶级的倾向》、《台湾日人文学观》、《台湾舞蹈运动史》等。《向棺木恸哭——给建南的墓》原载 1939 年《台湾新民报》,诗歌真切地抒发了作者亡儿的哀痛,被龙漠宗誉为 1939 年台湾诗坛最使人感动的杰作。《世纪之歌》原载于 1939 年《华丽岛》诗刊创刊号。作品大胆地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人类相克的不幸的事实”,描写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怖和灾难。作者坚定地相信总有一天“休战的喇叭的美音令人雀跃/在大地爱和亲情苏醒了/  太阳会永恒地饱和人类的善恶呢”,这两首诗可视作诗人爱憎两面的代表作。郭水潭被誉为“盐分地带诗人中最负盛名的一人”,“台湾水准的诗人”,“日文诗人的一高峰”。

为您推荐

郭枫

郭枫:(193o— ) 台湾诗人、散文家。原名郭少鸣。笔名戈风、铜驼等。男。生于江苏徐州。毕业于台湾省立台南师范学校。现任“新地文学基金会”董事长。幼时父亲早逝,母亲削发为尼,与其弟寄食外祖母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

郭立诚

郭立诚:(1915— ) 台湾散文家。女。原籍河北武清县。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历史系。担任过编译官、副编审。曾在花莲师范、师大附中任教。现为《汉声》杂志顾问。近年从事民俗研究,曾获中国语文奖章、中山学术奖助金..

郭启贤

郭启贤:(1922— ) 台湾诗人。男。台湾桃园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讲座旁听生结业。返台后从事教育工作。1941 年任《台湾艺术》编辑。光复后任职于台湾铁路局。用日文创作。诗作散见于《台湾文学》、《台湾艺术》、《..

郭良蕙

郭成义

郭成义:(1950— ) 台湾诗人。笔名亚天。男。台湾基隆人。台北中兴中学高中毕业。曾任《诗人坊》诗刊主编、出版公司总经理、杂志社负责人等。为台湾中国新诗学会会员、笠诗社成员。处女诗作于 1967 年发表于《创作》月刊..

郭秋生

郭秋生:(1904—1980) 台湾小说家。笔名芥舟、芥舟生、街头写真师、 TP 生、KS 生等。男。台湾台北县人。1912 年进公学校接受日文教育,此间又随张德修先生学习了四五年汉文。毕业后赴厦门集美中学就读,受到“五四”新思潮..

郭晋秀

郭晋秀:(1929— ) 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女。河南开封人,曾任台湾高雄道明中学教师。1974 年曾编《光启少年》杂志。现任台北市华江女子国中教师。1952 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金砖》(1956)、《瓜棚下》(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