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

非马:(1936— ) 旅美诗人。原名马为义。男。祖籍广东潮阳县,生于台湾台中市。童年时代在大陆家乡度过。1948 年全家迁在台湾居住。1952年考人台北工专,学习机械工程。1961 年赴美国留学并考入马开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67 年就读干威斯康星大学,两年后毕业于该校,获核工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芝加哥阿冈国家研究所。非马长年居住美国,但始终把自己当作台湾诗人。在台北读书期间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19 岁时在报刊发表作品。1967 年加入笠诗社,其诗作亦主要发表在《笠》诗刊上。近年来,非马在《香港文学》、《联合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一位突出的诗人。非马的诗歌和笠诗社的风格相似,十分注重表现和批判社会生活,关心人民疾苦。他甚至宣称自己是一位“现实至上论者”。从关心现实和人民出发,诗人形成了自己的诗美观,认为成功的诗歌必须“对人类有着广泛同情心和爱心”,“同时它不应该只是写给一两个人看的应酬诗。那种诗写得再工整,在我看来也是游戏和浪费”,“对一首诗我们首先要问,它的历史地位如何?它想表达的是健康积极的感情呢?还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对象是大多数人呢?还是少数几个贵族?”(《笠》第 89 期)但非马的诗和一般常见的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有着较大的区别。从他那些短小耐读的诗歌来考察,诗人主要坚持强调诗歌面向现实的精神,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掘获不平凡的哲理意蕴,启悟人生,揭示出历史与现实的深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少做细致的铺陈交待,而是注意择取那些具有表现意义的生活意象,并将之浓缩跳跃地编织成诗,从平凡的现象中推导出更为深沉的意境,凝炼隽永,更具备现代诗美的形态特征。因此,非马诗歌的艺术形式应该说较为接近现代派诗歌的某些特点。他将现实与超现实统一起来,这在擅长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笠诗社同仁中,显示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越战纪念碑》是一篇相当具有说明性的作品。该诗把象征战争荣誉的碑塔和战死者母亲流血的心灵交织对比,寓意自见,一股强大的内蕴力撞击着读者,但全诗只有两小节,诗行也相当短促。非马在 1974 年曾被列入国际名诗人行列,1978 年和 1981 年又分别获得吴浊流新诗佳作奖和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在风城》、《白马集》、《非马诗选》、《路》、《笃笃有声的马蹄》。另有译著《香颂》、《笠诗选》、《裴外的诗》。

为您推荐

方瑀

方瑀:(1944— ) 台湾散文家。女。浙江海宁县人。毕业于台湾大学,后又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台大植物病虫害系讲师,现任东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70 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欧游杂记》。在台大读书时曾当选“中国小..

方祖燊

方祖燊:(1929— ) 台湾文学评论家。男。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首任台湾《国语日报》编辑、主编,台湾教育电视台大学国文科制作人、主讲人,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中华民国文化发展史》、复兴书局《成语典》、..

方修

方修:(1921— ) 新加坡华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吴之光。曾用笔名观止、任辛等,主要笔名方修。男。祖籍广东潮安。1938 年左右南下马来亚巴生港。曾任吉隆坡《新国民日报》校对兼随习记者,并与李蕴朗合办过文艺杂志。1945 年至..

方心豫

方瑜

方瑜:(1945— ) 台湾散文家。女。江苏仪征市人。台湾大学中文系研究所硕士班毕业,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其主要论著有《唐诗形成的研究》(1975)、《中晚唐三家诗析论一李贺、李商隐与温庭筠》(1975)、《沾衣花雨——唐诗..

方莘

方莘:(1939— ) 台湾诗人。本名方新。男。四川金堂县人。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附中、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后去加拿大留学,获蒙特利尔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归台后任教于辅仁大学英语系。1981 年迁居美国。中学时代开始..

方思

方思:(1925— ) 台湾诗人。本名黄时枢。男。原籍湖南长沙市。曾在大学攻读社会学,后于台湾中央图书馆任职。现旅居美国。诗创作始于 1952 年,兼写小说和诗论。著有诗集《时间》(1953)、《夜》(1955)、《竖琴与长笛》(1958)、《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