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
聂华苓:(1925— ) 美国华人作家。女。生于湖北应山。1939 年随湖北联合中学流亡重庆,后考入四川长寿的国立第十二中学。中学毕业后,入迁址重庆的中央大学外文系学习。1948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 1949 年全家到台湾。不久,到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杂志管理文稿,后任文艺栏编辑。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也写写文章,搞点翻译。1960 年《自由中国》因言论大胆,敢于针砭时弊被封闭,聂华苓也受到株连,不但失了业,还受到特务的监视,那是她“一生中最黯淡的时期:恐惧、寂寞、穷困”。于是她埋头写作,著名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就是那时发表的,写作“它使我重新生活下去;它成了我和外界默默沟通的工具”。1962 年应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的台静农、徐复观之聘,任教于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主讲文学创作及现代文学。同年参与《现代文学》编务。1964 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工作,不久与美国诗人安格尔结婚。1967 年在她与丈夫的倡议、努力下,爱荷华大学成立了国际作家写作室,又称“国际写作计划”,每年 9 月到 12 月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来此进行写作和文化交流。鉴于聂华苓夫妇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1976 年世界各国的 270 位作家联名推荐他们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77 年安格尔退休,聂华苓接替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职务。1981 年获杜布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美国全国州长奖,受聘为纽斯塔国际文学奖评判员之一。去美国之后,聂华苓视野更加开阔,感情也冷静下来,能跳出个人的恩怨,客观地看待新中国和台湾现实,历史感进一步加强,这对她后来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1972 年她和安格尔合译了毛泽东的诗词,1978 年又和丈夫、女儿回大陆访问,并从 1979 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周末”,邀请大陆、台湾以及海外的中国作家共同讨论中国文学,为最初开创和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聂华苓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写于 1970 年,1971 年在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后因政治原因,未完而中止连载。小说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抗战时期的少女桑青逃亡途中的故事,突出了战乱给她的伤害;第二部分描写北平解放前夕,桑青与品行不端的沈家纲结婚,过着有性无爱的生活;第三部分描写逃到台北的桑青,因丈夫挪用公款受当局通缉,全家躲在小阁楼上,过了两年惶惶不安的日子;第四部分描写桑青在美国受到移民局追捕,此时的桑青(改名为桃红)已成为纵欲狂,终于陷于精神分裂状态。小说社会背景开阔,富有时代感和历史感,传达了国家动乱给一代中国人造成的悲剧。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也十分新颖,结构方式奇特。桑青与桃红的故事双线并进,即以桃红给移民局写信表现她的流浪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桑青的日记介绍她往日的故事,从而过去与现在,大陆、台湾与美国的生活相互交错,富于变幻,更有助于再现人物变化的历史轨迹和心灵的稳秘、痛苦,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聂华苓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翡翠猫》(1959)、《一朵小白花》(1963)、《王大年的几件喜事》(1980)、《台湾轶事》(1980),中篇小说《葛藤》(1953),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196O)、《桑青与桃红》(1976)、《千山外,水长流》(1980),散文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论著《沈从文评传》,译著《德莫福夫人》、《没有点亮的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