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捷:(1911— ) 台湾文学评论家。笔名郭天留、张猛三。男。台湾屏东县人。日本贵族院速记学校毕业。曾任《台湾新民报》社会记者、文艺栏编辑。此期间接触了大量作家和作品,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为日后从事文学评论奠定了基础。1933 年加入旅日台湾青年组织的台湾艺术研究会,在《台湾新民报》上发表专文介绍该会及真主办的文学杂志《福尔摩沙》。 1934 年加入赖和、张深切等人组织的台湾文艺联盟。光复后曾入狱数年。后任《农牧旬刊》社社长,台湾养猪协会理事长兼总干事。从文坛消失 30 年之久后,于 80 年代初重新露面。刘捷是台湾新文学的重要评论家,曾被人誉为“台湾的藏原惟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推崇进步的乡土文学,反对无聊的消遣文学。并认为“一个批评者要具备服务的观念和精神”,不仅要评判作品的优劣,而且应帮助作家“找出以后可能发展的路线”。其光复前的作品散见于《福尔摩沙》、《台湾新民报》、《台湾新闻》等报章杂志,有《1933 年的台湾文艺》(1933)、《台湾文学的历史的考察》(1936)、《民间文学的整理及其方法论》、《台湾文学鸟瞰》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艺姐》,新诗《给亡友的献词》(1935)、《秋天的叹息》(1935)、《盐分地带颂》(1935)等。80 年代的作品有回忆录《光复前的文艺评论》,文艺随笔《超现实主义》(1986)、《只管写作》(1988)、《禅味》(1988)等。
为您推荐
刘还月:(1958~) 台湾散文家。男。台湾新竹人。曾从事广告企画和报纸主编工作。1986 年起专事台湾民俗百科田野调查,现任协和艺术文化基金会总干事暨台原出版社总编辑。曾获《时报》文学奖、台湾教育部文艺奖。 1991 年以《..
刘非烈:(1922—1958)台湾剧作家、小说家。本名刘熹,字非烈。艺名刘星。笔名应喜郎。男。生于广东中山市。6 岁时随父赴香港,入学念书。 1937 年初中毕业后入英文学校就读。抗战开始后,参加香港海外青年救亡运动,经常演出话剧..
刘大任:(1939— ) 旅美小说家。男。江西永新县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入柏克莱加州大学攻读政治学,获硕士学位。曾任职于联合国翻译处。大学期间曾参加创办《剧场》杂志,留美期间创办了《东风杂志》。70 年代前..
凌叔华:(1900—1990)旅英作家。原名凌瑞棠。笔名素心、叔华。女。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北京。1923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27 年与现代作家陈西滢结婚。1946 年随夫去伦敦。1954 年任新加坡南海大学文学院教授。1960年曾回大陆..
刘菲:(1933— ) 台湾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刘文福。笔名刘金田、金田、田滇。男。生于湖南省蓝山县。1958 年开始发表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新诗,并主修文学、哲学、历史学。1970 年 1 月加入诗宗社,1972年 9 月加入创世纪..
灵渊:(1945— ) 香港诗人。本名蔡奕灵。笔名游子、国魂、野鹤。男。福建晋江县人。现为香港龙泉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负责人,香港作协会员,龙香文学社同仁。出身于华侨家庭。1958 年全家从晋江祥芝迁入厦门市。曾就读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