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粲
周粲:(1934— ) 新加坡华人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周国粲。曾用笔名丘渡、郁因、辛夷、奥斯、江上云、林中月、周志翔、周艾佳等,主要笔名周粲。男。祖籍广东澄海,生于中国。早年移居新加坡。1953 年就读于新加坡中正中学分校初中时,即由南洋印刷社有限公司出版处女作诗集《孩子底梦》。其教师王梅窗在《代序》中称他为“青年诗人”,并赞叹他的“这一份诗底‘天才’”。以后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又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入新加坡大学深造,于 1969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任华文中学教师,又任职于教育部视学组。1984 年前后任新加坡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周粲创作勤奋,涉猎既广,作品亦丰,被称为“70 年代新加坡同辈文艺作者之中,最为多产、最为丰收的一个”(林琼《诗人周粲的丰收》)。其作品除《孩子底梦》外,还有诗集《青春》(1958)、《云南园风景画》(1960)、《千年之莲》(1968)、《多风的早晨》(1971)、《会飞的玻璃球》(1972)、《写给孩子们的诗》(1974)、《我们的国家》(1976)、《捕萤人》(1979),散文集《铁栏里的春天》(1966)、《五色喷泉》(1973)、《玲珑望月》(1976)、《只因为那阳光》(1977)、《满天的风筝》(1978)、《榴莲树下》,杂文集《方块文章》(1983),游记《踪迹》(1971)、《江南江北》,短篇小说集《最后一个女儿》(1976)、《魔镜》(1977)、《雨在门外》(1978)、《窗外那云》(1978),论文集《宋词赏析》(1965)、《读诗写诗谈诗》(1969)、《新诗评论集》(1975)、《元代散曲文学研究》(1976)、《华文教学论文集》(1973)、《剥蕉记》,编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诗歌集》(1972),以及儿童文学、翻译和改写作品 10 余种。周粲的作品在新华文坛颇受好评。林琼评论他的诗“常是在写一种景象、一种情调、一种心境”,“在细腻的观察中发挥想象作用”,并加以精致的描绘,“往往能把极小微小的事物特征表现了出来”;他的散文“写得也如诗一般的美,常有新意流露出来,意境也很高”(《诗人周粲的丰收》)。斯特评论其小说“着重体验,长于技巧,文字浅易精简,结构干净利落,结局常予人有一种余味未尽的咀嚼”(《谈谈周粲的<最后一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