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1940— ) 台湾诗人、散文家。原名王靖献。笔名叶珊、杨
牧。男。生于台湾花莲县,1958 年毕业于花莲中学,翌年就读于台湾东海大
学历史系,后又转入外文系,1963 年毕业。1964 年 9 月留学美国爱荷华大学,
主修文学和艺术,1966 年毕业井获艺术硕士学位。同年又进入柏克莱加州大
学比较文学系研修中外文学,1971 年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麻萨诸
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校。杨牧纵横台湾文坛 20 余年,是台
湾当代重要诗人,曾被列为台湾十大诗人之一。1989 年其诗集《杨牧诗选》
被评为台湾 40 年来十大畅销诗集之一。诗人在中小学时代对文学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广泛涉猎中外文学著作,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亦以研究文学为主。大
学期间,杨牧曾担任台湾重要诗刊《创世纪》的编委,主编过《东风》杂志。
1965 年担任《现代文学》杂志编委。1974 年,和余光中合作编辑《中外文学》
专号。1976 年,和痘弦合编《洪范丛书》。80 年代以来,编辑出版了多种中
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选。杨牧是台湾现代派诗人,但他的诗歌并没有完全
背弃中国文学的传统,却流溢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充满了温柔敦
厚、悠远飘逸的情调。他认为,“一个自觉时代诗人下笔的时候,必须醒悟
到诗经以降整个中国文学的存在;而在今天我们这个地缘环境里,和顺着这
地缘环境所激荡出来的文化格局里,我们也领悟到台湾四百年的血泪和笑
靥”。杨牧孜孜不倦地追求诗美的真理,但也并非完全无视文学的社会价值。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公理与正义几乎都已经衰颓败坏的年代,中夜们心,
怎么能不披衣感奋,觉得无论如何,无论我们是否已经追求到永远的诗的真
理,还必须调整笔锋,以某种更直接朗畅的方式参与社会问题批判”。但在
具体的文体如何表现社会这个问题上,杨牧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掌握多
种文类以处理不同题材”(杨牧《一首诗的完成》)。就诗歌这种文学形式
而言,杨牧似乎更注重其艺术精神,做诗美的忠实追求者,因而其诗的艺术
成就也较为辉煌。杨牧的作品风格大致以《年轮》为界,形成两个阶段。《年
轮》发表于 1972 年,第一次使用了“杨牧”笔名(此前用笔名叶珊)。台湾
评论家认为,杨牧前一阶段的诗和散文善于抒情,后来侧转向叙事。主要有
诗集《水之湄》(1960)、《花季》(1963)、《灯船》(1966)、《非渡
集》(1969)、《传说》(1971)、《瓶中桥》(1975)、《北斗行》(1978)、
《杨牧诗集》(1978)、《禁忌的游戏》(1980)、《海岸七叠》(1980)
等,散文集《叶珊散文集》(1966)、《年轮》(1976)、《柏克莱的精神》
(1977)、《一首诗的完成》(1989)等。另有《杨牧自选集》(1975),
以及译著《西班牙浪人吟》、《中国现代诗英译选集》,评论集《传统的与
现代的》,英文著作《毛诗成语创考》。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