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杨华:(1906—1936) 台湾诗人、小说家。原名杨显达,一说杨建。笔名杨器人、杨花、杨华等。男。台湾屏东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靠苦学成才。1925 年后以教私塾为生。因爱国进步,屡被日本殖民当局拘捕。1936年出狱后肺疾加重,生活陷于绝境。新文学界同仁曾发起募捐资其度日。是年 5 月 30 日悬梁自尽。早年即受大陆新文学影响。1927 年 1 月,他在新竹青年会假《台湾民报》的征诗活动中,以器人为笔名写的《小诗》、《灯光》分获第二、第七名,从此崭露头角,活跃于文坛。诗作计有《黑潮集》(作于 1927 年,发表于 1937 年)、《心弦集》(1932)、《晨光集》(1934— 1935),其余散诗有《小诗(5 首)》(1927)、《小诗(12 首)》(1932)、《褐色的草舍》(1932)、《燕子去了后的秋光》(1934)、《女工悲曲》(1935)、《秋赠给我的》、《春愁》、《梦醒》、《褪黄的纸窗》、《西子湾》、《愁绪》、《潇潇雨》、《春来了》、《温柔的春阳》、《淡薄的哀愁》等。另有短篇小说《一个劳动者之死》(1935)、《薄命》(1935)。诗歌代表作《黑潮集》作于 1927 年 2 月因治安维持法违犯被疑事件入狱期间,逝世后由友人整理发表于 1937 年《台湾新文学》第二卷第二、第三号上。原有 53 首,其中 7 首因内容尖锐,编者“怕把纸面戳破”在发表时抽去,目前仅见 46 首。诗集集中抒发了台湾人民在殖民蹂躏下的愤怒和哀怨。在艺术表现上,受郭沫若、冰心、泰戈尔和中国古典诗词、日本徘句短歌的影响较深。作品大多篇幅短小而意境深邃,语言清新朴素、凝炼简洁。由于殖民统治浓重的黑暗和个人生活的不幸,驱使他“从热情走向冷酷,由雄心壮志步入悲观失望”(羊子乔《光复前台湾新诗论》),他向历史悲剧的控诉往往与无力者的悲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悲枪凄楚的风格。他被称为是日据时期中文诗作最丰、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台湾诗人。

为您推荐

杨海宴

杨海宴:(1931— ) 台湾小说家。男。湖南湘阴人。台湾政工干校新闻系毕业。曾在台湾《经济日报》供职。19 岁开始写小说,台湾、香港,马尼拉等地的报刊都有其作品发表。1958 年,美国出版的英文台湾小说选集选了当时的 10 位台..

杨茯

杨茯:(1950— ) 台湾小说家,本名杨哲荣,曾用名杨福。笔名另有马冬。男。台湾台南人。淡江文理学院电算系毕业。后任教于淡江大学工学院。1982 年赴美攻读。小学起开始写童话,初中写作小说,高中时创作量已达可观,大学时代担任..

杨炽昌

杨炽昌:(1908— ) 台湾诗人。笔名水荫萍、南润、岛亚夫、山羊等。男。台湾台南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杨宜绿是台湾汉诗社南社的重要成员。杨炽昌在台南二中就读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编辑过学生刊物。1929 年毕业。1931 年赴日..

颜艾琳

颜崑阳

颜崑阳:(1948— ) 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字梦白。男。台湾嘉义人。1972 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次年考入师大国文研究所。1975年获硕士学位后应征入伍,服预备军官役,任中正国防干部预备学校教官;两年后退役。1985 年在师..

杨昌年

杨昌年:(1930— ) 台湾文学批评家、作家。字中柱。笔名戈壁。男。原籍湖南湘阴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历任师大附中教师,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私立静宜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兼秘书、副教授、教授兼中文系主..

颜炳耀

颜炳耀:(1935— ) 台湾儿童文学家。笔名严山、诸葛明。男。台湾台北人。毕业于台北师专。历任小学教师、小学总务主任、台湾编译馆国语科编审委员。现为《黎明儿童》杂志社发行人。处女作发表在 1954 年 3 月的《国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