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

张晓风:(1941— ) 台湾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桑科、晓风。女。祖籍江苏铜山,生于浙江金华。就读于台北中山小学,后考入台北第一女子中学,于私立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东吴大学助教、讲师,阳明医学院副教授等职。1964 年与林治平结婚。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其信仰明显地表现在早期的作品中,内容多为纯洁美丽的爱情故事,文笔幽美、清新。但在《哭墙》(短篇小说集,1968)、《愁乡石》(散文集,1971)之后,其作品一改安平祥和而为惊涛骇浪,从一尘不染直逼尘世核心。题材转为描写复杂的婚姻关系和难以排遣的乡愁,笔调也相应变得深沉而简洁。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1966)是其第一本作品,共收录 18 篇散文,通篇表现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赞颂。作者在自序中说:“  我挣扎着,要把这一代年青人的思想表现出来。让人知道,中华民族的每一代都有血,都有泪,都有纯洁的心迹和不朽的希望。”次年该作由青年写作协会推荐,获中山基金会所颁散文奖,为历年得该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此书书名已成为台湾社会中“婚礼”的同义词。1976 年获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奖,1980 年以《步下红毯之后》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主要作品还有散文集《给你,莹莹》(1968)、《安全感》(1973)、《黑纱》(1975)、《晓风散文集》(收《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黑纱》等 3 集及散作,1976)、《桑科有话要说》(1976)、《非非集》、《诗诗与晴晴》(1977)、《动物园中的祈祷室》(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花之笔记》(并收摄影,1980)、《再生缘》(1982)、《我在》(1984),短篇小说集《晓风小说集》(收《哭墙》集及散作,1976),戏剧集《画爱》(1971)、《第五墙》(1972)、《武陵人》(1972)、《自烹》(1973)、《和氏璧》(1974)、《第三害》(1975)、《严子与妻》(1976)、《晓风戏剧集》(收上述各戏剧集及散作)、《位子》(1977);另有综合集《晓风自选集》等。

为您推荐

张文环

张文环:(1909—1978)    台湾小说家。笔名文牧。台湾嘉义人。男。富 商家庭出身。公学校毕业后干 1927 年赴日本就读于岗山中学。1931 年考进 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因受进步思想影响,投身于民族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

张拓芜

张拓芜:(1928— ) 台湾诗人、散文家。笔名沈甸、左残等。男。安徽泾县人。幼时入县立后山中心小学,后又改入培英私塾读书两年。1940年在宣城县孙家埠油坊当学徒,1944 年 1 月在宣城县参加皖南抗日保安团,同年 10 月参加国民..

张我军

张我军:(1902—1955)台湾作家。本名张清荣。笔名一郎、迷生、以斋、忆、野马、剑华、四光、大胜、老童生、小生、废兵、MS 等。男。台湾台北县人。佃户出身。小学毕业后即去当学徒。后入新高银行工作,其间在成渊学校补习..

张为军

张香华

张香华:(1939— ) 台湾诗人。女。原籍福建龙岩。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建国中学、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致理商专。目前在台湾专事写作。1958 年在《文星》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作,开始步入诗坛。 1974 年与林月..

张吻冰

张吻冰:(?— ) 香港小说家。笔名望云。曾是香港早期文学团体岛上社的成员。1928 年,作为香港新文学萌芽的期刊《伴侣》(张稚庐主编)创刊,张吻冰成为主要撰稿人。同时,还经常在香港早期新文学刊物《岛上》、《钱马》、《小齿轮..

张腾蛟

张腾蛟:(1930— ) 台湾诗人、散文家。笔名有鲁蛟、鲁丁等。男。生于山东高密县。1950 年到台湾。曾经断断续续地接受了一些教育,而真正的写作能力却是来于苦苦的自修。他 10 岁左右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 30 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