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

於梨华:(1931— ) 旅美小说家。女。原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抗战时期随家迁徙于福建、湖南等地,未能安定地读小学和中学。1946 年回浙江宁波读中学,次年底赴台湾,入台中女中。1949 年中学毕业,并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1953 年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54 年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新闻专业,1956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与物理学教授孙至锐结婚。1965 年任教干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1975 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1977 年至 1978 年任奥本尼分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80 年因该校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关系,兼任交换计划顾问。於梨华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小偏好文学。在台中女中读书期间,曾在报上发表评论《<边城>读后记》。在台湾大学读书期间,她更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并发表《苦难中的成长》和《鞋的忧喜》等文。在美国学习期间,曾创作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公司在该校设立的创作奖一等奖。婚后亦创作了一些英文中短篇小说,但未能发表。1961 年於梨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梦回青河》,1962 年她回台探亲时,该作在《皇冠》杂志连载,1963 年出版发行,并连续再版 6 次。在台探亲期间,还写下短篇小说《归》、中篇小说《也是秋天》。此后,她笔耕不辍。1967 年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问世,作家名噪一时,获该年度台湾嘉新最佳小说奖,并被台湾各大学列为现代文学教材和留学生出国前的必读书。於梨华的小说创作大致以她 1975 年回大陆探亲观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她的多数作品注意表现旅美华人(尤其是留学人员)生活的艰难、无根的痛苦和寻根的迷惘。她曾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尽最大的能力,把他最熟悉的事物及感受最深的事,好好写出来。”因此,包括作家在内的一代留学生和旅美华人的生活与情感,自然成了她的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於梨华也因开创了海外“留学生文学”的潮流,而被尊为“鼻祖”。《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75年以后,於梨华多次回国,加深了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她不仅写了一系列反映大陆建设和精神风貌的文章,而且她笔下的人物也渐渐消失了“无根一代”的悲哀,塑造出不再迷惘,觉醒了的留学人形象。《傅家的儿女们》则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於梨华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她曾说:“我的作品是受中西文学影响后的糅合而产生的属于我自己的一种风格,文字是中文的,结构可能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1963)、《变》(1965)、《又见棕榈,又见棕榈》(1967)、《焰》(1969)、《考验》(1974)和《傅家的儿女们》,中短篇小说集《也是秋天》(1964)、《归》(1963)、《雪地上的星星》(1966)、《白驹集》(1969)、《会场现形记》(1972)、《寻》(1987),以及散文集《新中国的女性及其他》等。1980 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为庆祝於梨华创作二十周年,出版了《於梨华作品集》共 14 册。

为您推荐

应凤凰

应凤凰:(1950— ) 台湾作家。笔名奕馨。女。台湾台北人。台湾高等商业学校、台湾师范大学夜间部英语系毕业。曾就职于台湾中央银行, 1988 年入《中国时报》任“人间”副刊资料主编。1973 年发表小说处女作《阿贵》,后又陆..

忧草

忧草:(1940— ) 马来西亚华人诗人、散文家。原名余荣坤。曾用笔名陆夫、李纪等,主要笔名忧草。男。祖籍广东普宁,生于马来西亚威省。幼时在日新小学读书,后人新加坡育英中学读高中,并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毕业后历任印刷馆招徕..

尤今

尤今:(1950— ) 新加坡华人作家。原名谭幼今。笔名尤今、泥娃、潭泥、千叶子等。女。祖籍广东台山,生于马来西亚怡保。1973 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获荣誉学位后进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任专职图书管理员,1976年转入《南洋商..

应未迟

殷允颍

殷允颍:(1941— ) 台湾散文家。女。原籍山东滕县。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获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硕士。曾担任美国费城《询问报》记者、合众国际社记者、美国《纽约时报》驻台湾记者、亚洲《华尔街日报》驻台湾特派员。现..

英培安

英培安:(1947— ) 新加坡华人诗人、杂文家。曾用笔名孔大山等。男。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新加坡。1966 年考入义安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创办《茶座》、《蜗牛》和《前卫》等文艺杂志,并主持“草根书屋”。后从事专业创作。60 年..

尹怀文

尹怀文:(?— ) 香港散文家。女。原籍江西南昌。毕业于台湾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去香港。曾任配音演员、编剧、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曾去美国、欧洲流浪。著有《尹怀文法国混迹记》、《旅欧散记》、《尹怀文旅游奇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