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 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界出现了多种不同看法。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入,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暴露得就越充分。不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深入下去。(二)杨百揆在1987年第2期《广州研究》上撰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既有与经济体制改革交叉的、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因此,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仅仅看成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三)王沪宁在1986年8月27日《解放日报》撰文《提高效率与政治体制改革》认为,两种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互为前提,从实践上看,经济体制改革曾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又成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也有三种意见:(一)张海赴在1986年8月19日《解放军报》上撰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配套进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曲折,往往与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弊端有关,为了给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必须不失时机地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二)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不是很迫切的任务,不能说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进行。相反,为了集中精力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滞后一步,但现在要对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和探讨。(三)第三种意见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政治体制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改革要求,但改革要求的迫切程度,对各个环节是不相同的。有的意见认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遵循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他律性”要求,改革传统政治体制中那些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建立与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体制,在此基础上,再实现政权体制改革,建立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自律性”要求。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王沪宁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两重含义,一为政府体制改革,即行政改革,二为政权体制改革,即政治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内涵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二重性,一为政治体制的高效化,即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二为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即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吴仲沛等则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核心问题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主体,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应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根本目标。迟福林则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概括为,建立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民主政治。

为您推荐

《改革小说选》

《改革小说选》:阎纲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5.3万字。选收改革题材小说18篇,大部分为短篇,个别中篇,如张一弓的《黑娃照相》、刘兆林的《啊,索伦河的枪声》、楚良的《玛丽娜一世》、蒋子龙的《燕赵悲歌》、张..

文字改革文集

出版时间:1992-11 文字改革文集 : 汉字改革的文章汇编。吴玉章著。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吴玉章(1878—1966),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名永珊,以字行。四川荣县人。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

汉字改革概论

出版时间:1992-11 汉字改革概论 : 中国文字改革著作。周有光著。1961年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64年修订再版,1979年3版。周有光(1906—),中国当代语言文字学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原名周耀平,江..

苏联和东欧政治词典

《改革者》

《改革者》:张锲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版。13万字。一封反映C城改革现状的群众来信,促使省委书记陈春柱深入基层“私访”。小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围绕当年在“十个大庆”口号鼓动下,由陈春柱批准,贸然决定上马..

政治标准

出版时间:1985-10 政治标准 : 文学批评中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倾向进行分析和衡量的标准和尺度,是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在文学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政治标准,这个标准都是根据本阶级的..

政治性

出版时间:1985-10 政治性 : 指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具体地讲,就是作家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在作品中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作家作为一定阶级的成员,必然要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用自己阶级的观点反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