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宣传队

    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宣传队 : 从1940年冬起,日寇开始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极力实行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的连续“扫荡”。仅在华北地区,千人以上的“扫荡”即达174次,万人以上的扫荡15次,使用的兵力累计84万余人,每次“扫荡”持续时间都较长,许多游击区变成了敌占区。
为了粉碎日寇的“治安强化运动”,我八路军和新四军成立了武装宣传队,深入敌后根据地,边宣传,边战斗,创造了特殊的军事宣传方式。八路军第129师根据野战政治部的指示,于1941年春、夏,先后两次共组成十个武装宣传队,深入敌占区,宣传敌人必败和抗战必胜的道理,揭露敌人“治安强化运动”的阴谋,教育和团结敌占区人民,争取和瓦解日伪军和伪组织。其他各根据地也陆续组成类似的小分队到敌占区活动。1942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肯定了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要求各根据地由军分区或野战旅抽掉政治坚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营以下干部,同地方党、政机关抽调的干部,组成短小精干、有一定战斗力的武装工作队,每队5至10人不等,深入敌占区,宣传和组织群众,争取与瓦解日伪军和伪组织。
同年7月7日,党中央在《告抗日根据地全体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书》中,要求全党全军加强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团结,对日伪军和敌占区人民做宣传,把敌后斗争与正面战斗配合起来。同一天,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联合发布了“展开对敌政治攻势”的指令,要求从“七七”起,以两个月为期展开全华北对敌全面的政治攻势。从此,各抗日根据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武装工作队的工作。如晋冀豫区,到八月间即组成武装工作队42个,计1400人;晋绥区组成15个队,计343人。各根据地还派出了许多小分队,在当地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以“政治攻势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方针,以军事为主干,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战争,反击敌人的“总力战”。他们对日伪军和伪组织进行宣传,瓦解日军,分化与争取伪军与伪组织,变伪组织为革命的两面派,在伪军和伪组织内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配和我军反攻或组织其反正。同时向敌占区广大人民进行宣传教育,建立秘密的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开辟秘密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把敌占区人民和各阶层人士尽量团结在党组织及秘密抗日政权的周围。

为您推荐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林默涵主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6月版。1160万字。20卷。选收1939年7月至1945年8月在大后方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和文章2000多篇(个别作品下延至1946年5月)。分为10编。第一编1卷,选收文..

武装倒幕

武装倒幕:日本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日本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推翻幕府统治的形势下,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组成倒幕派,开展倒幕活动。倒幕派与幕府之间从..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新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研究所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出版。本书是1985年10月在重庆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全国新闻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专辑,共50余篇,内容包括国民..

《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

武装记者

武装记者 : 指社会秩序混乱、民间藏有大量武器的国家,记者不得不携带武器采访。这一概念来自菲律宾记者罗塞·巴坦卡斯的采访活动。罗塞·巴坦卡斯在20岁时担任专职摄影记者,后来成为菲律宾马尼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3日开始,1918年11月1日结束。以德国、奥地利为一方,以协约国为另一方,持续了4年3个月零8天。双方不仅在军事上用飞机来投弹,而且在宣传上用飞..

志愿军反轰炸的政治宣传

志愿军反轰炸的政治宣传 : 1950年10月,我军刚踏上朝鲜战场的时候,敌人参战的各类飞机约有1100架左右。在白天,少架多批,贴地低飞,搜山沟,炸村庄,见人打人,见车打车。在夜晚,轰炸物资装卸点,封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