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档案

    金文档案 : 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金文又称铭文。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成为象征统治者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
  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如《利铭》 (4行32字)是近年发现的西周最早关于周武王伐商的史实记述;《大盂鼎铭》(19行291字)记载了西周早期康王时,贵族盂因征伐西北强族鬼方有功而受康王册命赏赐的史实 (见彩图);《史墙盘铭》(18行 284字)是微史家族中的墙为颂扬其先祖功德、并祈求多福的纪念文字;《散氏盘铭》(又称夨《人盘铭》,19行 357字)是西周中晚期散国与夨国因战争纠纷而划定田界的一份双方信守的契约;《毛公鼎铭》(32行 497字)是西周晚期宣王告诫毛公的一篇完整的册命,是西周时期铭词最长者。此外,《大豐铭》(76字)、《大克鼎铭》(290字)、《曶鼎铭》(403字)、《虢季子白盘铭 》(111字)以及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节铭》(车节铭150字、舟节铭165字)、也都是极其珍贵而重要的金文档案材料。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金文档案以记述祭祀先祖与征伐赏赐为最多。在西周时期,金文档案多形成于周王室及其臣僚;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权的衰落和诸侯卿大夫势力的上升,他们也都形成有自己的金文档案。西周时期的金文档案大都是在浇铸之前,即将铭文反刻于器物内范上,随器物浇铸而成,春秋以后,刻铭开始出现。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铭》(469字) 就是刻铭于鼎盖和鼎腹上的。不少铭文都记有铸器和有关事件的时间。文字书写无定式。
  据粗略统计,出土的有铭文的青铜器已多达万件以上,从文献角度统称为金文文献,其中许多则属于金文档案范围。

为您推荐

《音像档案管理概论》

《音像档案管理概论》 : 刘国强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全书分为9章,分别论述了音像档案的基本知识以及音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维护、鉴定等问题并附录有关音像的技术资料等..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 对广播电视音像录制品按规定登录的数据,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方式输入后,根据用户要求,形成索引文件,用程序提供索引的方法。 在一定时期内有价值的广播电视音像录制品..

音像档案的工作标准化

音像档案的工作标准化 : 标准化是泛指从制定标准到贯彻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实现音像档案工作标准化具有深远意义。标准化是实现音像档案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

音像档案的管理现代化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 :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是指档案组织、档案装具、档案排架和建立库(馆)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档案组织是指根据音像档案的不同载体设立专门档案库。如,唱片、唱片模版库、电..

音像档案的维护管理

音像档案的维护管理 : 音像档案的维护是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使音像档案的内容和载体的物理性能得到保护。音像档案维护的基本任务是:防治档案的损坏,延长档案的寿命和维护档案的安全。 ..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 :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包括保管期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销毁档案的标准。按照国家标准,音像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般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永久保管是指一部分音像档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