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报

    新民报 : ①著名现代民办报纸。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为日报。由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余惟一等发起创办。得到四川地方实力派刘湘、蓝文彬和国民党中宣部及孙科的中山文化教育馆的经济支持。社址初在南京洪武街,1930年迁到估衣廊73号,1935年6月15日再迁新街口北中山路102号。开始出4开一张,1930年改对开一大张。1933年11月1日起再改为对开两大张。社长陈铭德,吴竹似和刘正华兼任编辑。1929年冬,张友鸾受聘担任总编辑。副刊《葫芦》由金满成主编。该报和刘湘关系密切,对其“文治武功”曾大登特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发表《请向日宣战》、《昨日中央党部门前学生行动评判》等社论,支持学生的抗日要求,销数一度激增至1万多份;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又发表《请对日绝交》、《对日绝交与应有之准备》、《再论对日绝交》、《请中央速决大计》、《对日一战才有生路》、《救国之最后一着》、《守城与守心》、《请政府收复东北》等社论,积极主张抗日救亡。1933年10月1日出刊“新民副刊”,由高植、金满成、石江相继主编。同年后,该报由谢崇周、崔心一、赵纯继等继任总编辑。经理张君鼎。1935年6月起,罗承烈入社担任主笔,连续发表《惟急起御侮乃能复兴民族》、《亲善乎?汉奸乎?》、《我们的抗议》、《还能忍耐吗?》等社论,主张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态度更为鲜明。9月9日,开辟每日见报的《社会服务版》。12月1日起,“新民副刊”改为每日用半版地位刊载阳翰笙、田汉等人主编的《新园地》副刊(共出761号)。12月9日,又每日辟出《读者呼声》版。在“一二·九”运动中,先后发表《平市学生万岁》、《为平市学生运动敬告全国青年》、《再论学生运动》等社论;12月17日、18日又刊出“首都妇女救国会、南京学术团体救国联合会筹备处寻找华北来京学生代表启事”及北平一学生来函,12月26日起遭到国民党政府罚以停刊3日的处分。1936年春,发行数达到1.6万份。8月下旬,新购轮转机投入生产,发行数又上升到2万份。同年12有16日起,张道藩、王平陵在该报开辟 《文艺俱乐部》 周刊。此外,该报还先后设有 《戏剧与电影》、《新妇女》、《社会问题》、《法律周刊》、《国医常识》、《学府风光》、《儿童乐园》 等周刊。其中 《新妇女》于1933年12月5日出刊,到1937年5月31日止共出刊160期。1937年5月4日,副刊《新园地》 和《南京》 版合并重行改为 《新民副刊》,由 《南京》 版原主编施白芜主编。6月20日,该报集资5万元成立南京 《新民报》 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萧同兹,常务董事彭革陈、梁寒操、王漱芳,总经理陈铭德、经理邓季惺、总主笔罗承烈、总编辑赵纯继。“七七”抗战爆发后,曾发表 《“九一八”之前夕又到来矣》、《对日抗战到底》、《反对各回原防,主张全盘抵抗》等社论。8月8日,《新民副刊》 又改名为 《战号》。11月27日,该报出版第2914号后在南京停刊。1938年1月15日迁重庆出版。社址在重庆新市区中一路50号。成为西迁重庆出版的第 一张报纸。日出4开4版一张,“以城市市民——偏重中下层公教人员为主要对象”。版面力求生动活泼,文章以短小精悍取胜,特别重视社会新闻和副刊。《社会新闻》 版由张友鸾主编,副刊 《血潮》 先后由谢冰莹、沈起予和李兰夫妇主编,副刊 《最后关头》 由张恨水主编。并在新闻版开辟 《艺文坛》 和 《学府风光》 专栏。副刊 《血潮》 于1938年9月终刊后,1939年4月1日又创刊由张友鸾主编的 《大时代》。罗承烈、赵超构、张慧剑、崔心一等均担任主笔。使其形成一张有独特风格的小型报。1941年11月1日,该报增出 《重庆新民报晚刊》。亦4开4版。为当时重庆之唯一晚报。总编辑崔心一,并自编第1版; 社会新闻版初由张友鸾主编,继由程大千、张林岚接编; 副刊 《西方夜谭》 由 “副刊圣手” 张慧剑主编。该晚报的特点是:“新闻敏捷,副刊多姿; 关心民生,持论较正; 官家不喜,‘天窗’ 如林; 读者支持,销数上乘。” “并着重于副刊的趣味性”。重庆社开办时职工只有八九十人,到1942年已增加到二百人。1943年6月18日,该报在蓉创刊 《成都新民报晚刊》。社址在华阳县沙河堡,营业处设成都盐市口42号。仍为4开4版报。内容除社评、消息外,还办有副刊 《出师表》 和 《艺文志》、《学府风光》 等专栏。经理邓季惺,总编辑赵纯继,副刊 《出师表》 由主笔张慧剑主编,社会新闻版由主笔张友鸾主编。同年9月,该报为了集中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经董事会决议在重庆成立 《新民报》 总管理处,由陈铭德任总经理,罗承烈、张恨水和邓季惺任协理 (张、邓分兼渝、蓉两社经理)。1944年5月起,该报曾多次增资。接受渝、蓉四川工商界企业银行的投资,走上为民族资产阶级服务的道路。同年7月30日、8月3日,赵超构所写 《延安一月》在重庆版日刊和成都版晚刊先后开始连载,重庆版延至10月18日才登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1945年2月1日,该报成都版增出日刊。副刊 《雄辩》 由张慧剑兼任主编,曾连载高语罕的 《九死一生》。4月21日,《重庆新民报日刊》 创办副刊 《万方》,由姚苏凤主编。至此,该报两地四报同时出版,发行数最高曾达到10万份,成为大后方发行最多的一家报。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南京,该报业务进入“大发展” 时期。重庆、成都两社4报由协理兼总主笔罗承烈负责继续经营。重庆社经理张君鼎,总编辑陈理源; 成都社经理崔心一,总编辑赵纯继。1946年1月1日,该报出版南京版晚刊。同年10月10日,又复刊南京版日刊。经理邓季惺,总编辑曹仲英,主笔宣谛之、周绶章,采访主任浦熙修,副刊主编张慧剑、郁风、叶冈等。其政治态度是“主张和平、反对内战,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同年4月4日,创办北平版日刊。经理张恨水,总编辑方奈何。副刊 《北海》 由张恨水主编,《天桥》 由马彦祥主编,《鼓楼》 由方奈何主编; 后又增设 《北京人》 (于非訚主编)、《新世界》 (邹震主编)、《小家庭》 (杜景沼主编) 等三个副刊和 《新民报画刊》 (张恨水主编)。一开始即发行1.2万份,半年后达到5万份,居北平小型报发行的首位。同年5月1日,出版上海版晚刊。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副刊 《夜光杯》、《夜花园》、《十字街头》 (以后又增辟 《生意经》、《天下》)。先后由张慧剑、夏衍、吴祖光、柯灵主编。言论主要是 《今日论语》 (由赵超构执笔) 与 《桅灯录》 (由夏衍执笔),辛辣尖锐。初为4开一张,同年8月改出对开一张。至此,该报在全国发展为5社8报。1947年2月20日上海版副刊 《夜光杯》 登出署名 “愚者” 的《冥国国歌》、3月16日重庆版日刊副刊 《吸呼》 (聂绀弩主编)登出署名 “子于” 的杂文 《无题》,致使沪、渝两社首遭迫害。同年4月14日,该报公司董监联席会议通过国民党授意总管理处设置总编辑由彭革陈担任的决定。同时,还决定刘正华为总管理处协理兼重庆社经理,成都社总编辑赵纯继改任经理,以代替加入张君劢民社党的原任两社经理张君鼎和崔心一。5月9日,《成都新民报日刊》改为对开一张,副刊《雄辩》更名为《天府》,由主笔孙伏园主编,曾连载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天魔舞》。同时,还增加副刊《新世界》和《小成都》,孙伏园的《西南印象》即连载于《小成都》。5月20日,南京发生镇压学生的“五二○血案”,该报南京版先后发表《发扬五四精神,争取和平民主》、《论学潮》、《论首都不幸事件》等社论,支持学生的英勇斗争。5月25日,上海版与《文汇报》、《联合晚报》因支持学生运动同时被查封。6月1日凌晨,重庆社总编辑陈理源,编辑周亚君,记者胡作霖、程海帆、杨钟岫、姚江屏,印刷部主任邝抱斋等7人被捕。加上成都社的总编辑关伯晖、助编赵庸、技工刁侠平和上海社的记者张忱,该报共有11人被捕。7月30日,上海版在接受国民党“钦派”总编辑王健民和两三名“记者”的屈辱条件下复刊。曾出《文艺茶话》周刊,由徐仲年主编。1948年7月8日晚,南京版被国民党政府“予以永久停刊处分”。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该报北平版获得军管会批准继续出版。4月23日,南京解放,该报南京版于5月复刊。5月25日,上海解放,该报上海版继续出版。7月23日晚10时,该报成都版日、晚刊被警备部查封,经理赵纯继、总编辑张先畴、主笔周绶章、副经理侯辅陶、编辑白君仪和朱正之等6人被捕。8月5日,成都版被劫持出版。8月6日,该报重庆版为保全自己刊出改组的“紧要启事”,宣布与总社断绝关系,并请出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曾扩情担任发行人兼社长,维持出版到重庆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版与成都版晚刊于1950年4月终刊。重庆版和北京版分别于1952年2月和1952年12月终刊。上海版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文革”开始后报纸于1966年12月停刊。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②抗战爆发前后在四川出版的进步报纸。1937年2月16日在成都创刊。社址设春熙东路32号,由球新印刷厂代印。该报由吴景伯(代表刘文辉)、甘典夔(代表刘湘)、陈离(代表邓锡侯)和原南京《新民报》成员曹仲英创办。成立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典夔,社长吴景伯,总经理曹仲英,主笔熊子骏,总编辑崔心一,新闻编辑王达非等,副刊编辑程大千等,美术编辑张漾兮。同年8月,主要人员相继辞去,余中英、钟汝为继任正副社长,总经理罗孝全,总编辑向雷锋,耿坚白、陆诒分任北平、上海特派员。每日出版4开8版,内容除国内外和省市消息外,辟有《百花潭》、《龙门阵》等副刊和张志和主编的《政经周刊》、周文主编的《国防文艺》周刊、萧军主编的《新民谈座》等各种专刊、专栏和专版。抗战爆发前,该报不时反映川康地方军人对蒋中央借整编为名消灭异己的不满情绪;抗战爆发后,它扩大篇幅开辟“抗战舆论”版,大量刊载郭沫若、潘汉年、范长江、孟秋江、徐盈、陆诒、陈克寒、冯英子等人的文章和通讯,报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言行风采,宣传八路军英勇抗敌的战绩和陕甘宁边区勤廉为民的政绩,同时还为大后方青年去延安指引具体的路径。约于1940年3月底停刊。

为您推荐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 : 清末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月刊。32开本,西式装订。每期120页,约五六万字。编辑兼发行人署冯紫珊,实际由梁启超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马君武、黄与之、康..

新民日报

新民日报 : 广东的汪伪汉奸报纸。1940年2月1日在广东江门创刊。资金出自江新治安维持会,创刊时得到日军赞助。李逢春为顾问,后来又兼任代社长。1941年夏,日伪当局任命夏威为社长。督印人简宽宏,主..

新民主报

新民主报 : ①抗战时期华中根据地出版的报纸。1940年7月1日在安徽淮南定远创刊。为中共津浦路西区党委(后改地委)的机关报。第一任社长朱凡,地委书记黄岩曾长期兼任社长;地委宣传部长刘宏、孙冶方..

台湾新民报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 : 辛亥革命前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月刊。编辑兼发行人署冯紫珊,实际是梁启超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梁启超、蒋智由、马君武、韩文举、徐佛苏、麦孟华等..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 : 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晚报。1946年5月1日在上海创刊,名《新民报晚刊》。创刊时期持"超党派"的民间报纸立场,发刊词表示:"愿意忠于国,忠于民,但是坚决不效忠于任何政治集团。"所刊新闻报道和言论..

《新民报》(北平)

《新民报》(北平)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40年后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和汉奸组织新民会的言论机关。1938年1月1日在北平(今北京)创刊。日出对开2张,另晚刊1张。社长兼主笔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