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静 : 著名新闻史学家。安徽泾县人,1913年2月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上海正风中学。1931年夏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文科国学系。1932年被上海市通志馆馆长柳亚子聘请为通志馆馆员,从事上海市史志方面的编撰工作。他分工编写有关上海新闻出版事业方面的内容,5年中陆续写出 《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 〈狮子吼〉“破迷报馆案”索隐》 等文章,在《上海通志馆期刊》、《大晚报》 副刊 《上海通》 周刊上发表。1935年起,曾参加恽逸群等进步记者在上海组织的记者座谈会,为 《大美晚报》 附刊的该会会刊 《记者座谈》 周刊撰写有关新闻史方面的文章。抗战爆发后,走上报人之路。1938年4月10日,上海通志馆和上海通社成员所办的 《通报》 创刊,被公推为总编辑,每日出版一大张,进行抗日宣传。该报出版两三个月停刊后,应邀参加恽逸群和吴中一共同创办的大中通讯社。不到三个月,该社被炸而停办。11月1日,美商 《中美日报》 在上海创刊,任采访部主任,实际上做的是翻译工作。1940年7月1日,汪伪政府发布 “通缉令”,被列入通缉名单。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金华任 《东南日报》编辑。1942年5月20日该报停刊后,到屯溪《中央日报》 安徽版工作,并从事集报工作。1945年10月底奉命结束该版工作后,11月初即离开皖南重返上海,任 《正言报》 总编辑,直至1948年10月1日该报以言论激烈被封闭。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图书馆科科长。1956年春,出版 《梦溪笔谈校正》。1958年调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审。1959年,又出版《新校正梦溪笔谈》。后又写成《梦溪笔谈补正》。被日本学者称为“当今中国研究 《梦溪笔谈》 的第一人”。“文革”中备受批斗,关进大牢9年,1977年被释放。1978年调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担任《中国科技史探索》的责任编辑,转到古籍整理和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方面。1981年3月20日,被设在巴黎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推选为通讯院士,成为该院建院60年来所接纳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还历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上海科技史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编纂《中国农业科技史》 一书的顾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农业出版社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科技史) 成员、上海市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及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华东师大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和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兼职教授等职。撰写古籍、科技史方面的学术论文近100篇,编著10余部,如 《公孙龙子考》、《校雠学》、《梦溪笔谈校正》、《梦溪笔谈补正》、《中国古代的类书》、《农书与农史论集》、《沈括诗词辑存》、《上海图书馆史》等,并编有 《中国丛书综录》。新闻史专著则有《报坛逸活》、《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