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篷舟

    张篷舟 : 《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四川成都人。原名映璧,笔名杨纪、平平等。五四运动时开始在成都的报纸发表文章、报道。1924年在成都创办 《电影旬刊》 和新川通信稿,并用 “平平” 笔名为秦正树主持的 《壬戌日刊》 撰写不少论文。1925年在成都 《晓光日报》 副刊 《春华》 上发表研究薛涛的第一篇论文 《薛涛的诗》。1924、1925年两年春季,成都花会出版4开小报 《四川省劝业会日刊》,每次出三四十天报,应聘担任该刊主笔,每天撰写一篇社论,采访一些会议新闻,并组织参加劝业会的各县劝业局负责人轮流写一篇该县的实业情况介绍。1925年夏离开成都到省外就业。大革命时期投笔从戎,参加东征。1928年发起成立 “美社”,是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摄影艺术团体之一。还担任过 《福建国民新闻》、《新京晚报》 等报刊的主编。1936年4月1日,正式参加 《大公报》 编辑工作。开始在上海馆任文教记者,1937年抗战爆发后改任战地特派员,活跃在采访第一线,淞沪会战3个月,他以“杨纪”为笔名,先后发表了52篇战地报道和23篇专论,还抢拍了许多珍贵的战斗场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军将士浴血抗战的壮烈画面。正如 《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所赞: “一文刊布,万众争传,杨纪之名,颇为读者所瞩目”。所写 《第一道防线》、《大场必守论》 等新闻和评论还被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译成英文向世界广播。上海撤退时,调到汉口馆工作。同年底,被派到香港,给汉口馆专办运纸的事,附带拍发新闻电报和写稿。后又参与筹建 《大公报》香港版。1938年8月13日香港版创刊,留在该版工作3年。1941年元旦调到桂林筹建新版。3月15日《大公报》桂林版创刊,既编本市新闻、地方通信,也编副刊《文艺》,还担任外勤、通信两课主任,并负责资料工作。1942年初,调任重庆馆的成都办事处主任。同年7月7日,成都办事处成立。1943年7月20日,曾在重庆馆出版的内部刊物《大公园地》第5期上发表调查所得《成都的报》一文。在蓉4年中,还曾在重庆版或桂林版发表过不少长篇特写,如《进步中的四川》、《展望中的四川》、《锦上添花的四川水利》、《雪中送炭的四川水利》、《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抚展》等。在蓉期间,还与蒋荫恩轮流编辑过10多期《蜀风旬刊》,主编过《快报副刊》,并发起组织成都市新闻记者公会和外勤记者联谊会等。1945年日本投降时,应张慧剑之请撰写《六感篇》一文发表在9月6日的《新民报》上。11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复刊,被调回上海馆工作。建国后,先后在《大公报》天津馆、北京馆任记者、编辑。1965年退休。退休后参加王芸生主编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本的修订工作。“文革”中遭受迫害。1978年后彻底平反。1990年4月薛涛研究会成立,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1992年4月逝世。出有新诗集《波澜》、《孤寂》,新闻报道集《上海之战》、《沪战实录》,有关薛涛的专著《浪漫二诗人》、《薛涛》、《薛涛诗笺》及《杨纪全集》 (10册)等,还曾主编《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 (计划9卷,成稿6卷)。

为您推荐

郑景康

郑景康 : 著名新闻摄影家。广东中山人。原名润鑫。1923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课余自修摄影。1925年开始业余摄影工作。1929年任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职员,开始专业摄影工作。1930年在香港开设景..

梁若尘

梁若尘 : 著名报刊活动家。广东丰顺人。原名公溥,又名工甫,或功甫,笔名楚囚、力行、加卫、余学步、疾风、劲草、百孝、若尘、忠殊。初在丰顺中学毕业后即留校任数学教师,并兼任汕头《群声日报》 的..

陶百川

陶百川 : 国民党报人和著名政论家。浙江绍兴人。早年在家乡读私塾,15岁时随父到江苏灌云县读小学。后考入苏州教会学校萃英中学。中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上海法科大学就读,并获得文学、法..

杨吉甫

张竞若

张竞若 : 革命报刊编辑和撰稿人。四川南川人。又名鸿沉。幼时曾入南川县立高小读书。1918年到天津求学,考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从“工专”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

张友鸾

张友鸾 : 著名新闻工作者。安徽安庆人。1904年11月10日生。字悠然,笔名悠悠、草厂、牛布衣。早年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1922年夏毕业后,考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受教于该系主任邵飘萍。1924年与..

刘思慕

刘思慕 : 著名报刊主编、国际问题评论家。广东新会人。1904年1月16日生。原名燧元,又名穆、君木,笔名思慕、君山、小默等。早年就读于广州南武中学。中学时代即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年担任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