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兰

    贝特兰 : 詹姆斯·门罗·贝特兰(James Munro Bertram)。访问过延安的著名外国记者。1910年8月11日生于新西兰北岛奥克兰一个牧师家庭。在新西兰大学附属奥克兰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32年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又到意大利中部的佩鲁贾大学学意大利文。1936年获英国罗兹 (Rhodes) 远东旅行研究奖学金来华,在北平燕京大学攻读中文,同时研究中国政治。“西安事变”爆发后,以伦敦 《每日先驱报》 记者身份,于12月16日从北平启程去西安采访,辗转于27日抵达西安,与史沫特莱一道采访杨虎城等人,并通过电台进行对外英语广播,向中外如实报道这次事变的真相,直到次年2月8日才离开西安回北平。“七七” 事变爆发时,正在日本东京,闻讯立即返回中国北平。1937年10月,以英国记者名义去延安访问,毛泽东于同月25日接受其采访,发表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这就是后来收入 《毛泽东选集》 第2卷的著名的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所写此次访问记曾在当时的英国《每日先驱报》 上刊出。1938年至1939年,任英国《每日先驱报》、《曼彻斯特卫报》 驻华特派记者,并继续在燕京大学进修。1941年在重庆担任英国驻华大使馆代理新闻参赞。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香港被日军俘虏。在俘虏营中,写了 《战争阴影》 一书。1946年任远东委员会新西兰代表团顾问,后任海外救济团体理事会的申请组织员。1947年起在新西兰惠灵顿定居,任维多利亚大学高级讲师,1962年任副教授,后升为教授,长期在英语文学系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是新西兰中国协会惠灵顿分会的创始人之一,任该分会执行委员。1957年曾来华访问。1986年12月曾专程赶到北京参加纪溢的讲话。著有 《中国的危机: 西安兵变真相》(1937年)、《华北前线》(1939年)、《战争阴影》、《重返中国》、《在今日中国的年轻旅行者》 等书。

为您推荐

《斯大林论报刊》

《斯大林论报刊》 : 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23万字。本书根据我国现有的《斯大林全集》(共十三卷)、《斯大林文选》(共两卷) 和《布尔什维克报刊文集》中的有关文章选编而成。本书共汇..

艾尔索普

艾尔索普 : 约瑟·赖特·艾尔索普(Joseph Wright)。曾在中国活动的美国记者和专栏作家。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入《纽约先驱论坛报》 任见习记者。1936年任该报驻华盛顿记者。1937年与同事金特纳(R..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委员会1980年2月提交的关于当代世界新闻与传播调查研究的总结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发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出版中译本,由..

夏庇若

贾安娜

贾安娜 : 安娜·丽·贾可贝(Anna LeeJacoby)。在中国从事过新闻活动的美国女记者。1941年放弃美国电影剧作者的优厚薪金,作为救济总署的宣传员来到中国重庆。1944年再度来华,任美国 《时代》 周刊..

《传播研究方法总论》

《传播研究方法总论》 : 杨孝溁著,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3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概论性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编绪论,概述传播研究的发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编..

魏宁顿

魏宁顿 : 阿兰·魏宁顿(Alain Winnington)建国前后在中国新华社工作的英国专家。早年加入英国共产党,曾任英共中央机关报 《工人日报》 副主编。1948年受英共中央派遣来华,在河北平山县参加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