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标准

    电视标准 : 对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及各项技术指标的规定,包括黑白电视体制、彩色电视制式和频道划分。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广播组织,都制订或选定自己国家的电视标准。电视体制主要是指扫描方式、每帧行数、行频、场频、帧频、视频带宽、频道宽度、图像和伴音载频差?八堑牡髦品绞降取?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研究成功实用的黑白电视系统,首先在世界上播送黑白电视节目。以后,联邦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也在英国的黑白电视基础上研究发展,开始黑白电视广播,并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黑白电视体制。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已经认可的世界各国不同的黑白电视体制共有12种,它们的代号为 A、M、B、H、I、D、K、G、L、N、C和 E。其中A、C、E已过时, B、G只是频道宽度相差 1兆赫。D、K 完全一样,只是分别用于VHF和UHF波段。就每帧行数和场频来说,现行体制主要有525行/60场和625行/50场两种。

  彩色电视是在黑白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求电视台播送彩色电视节目时黑白接收机能够很好收看,播送黑白节目时彩色电视机也能很好收看,叫做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相互兼容。为了兼容,彩色电视的体制应与黑白电视的体制一致。兼容制彩色电视中色度信号的编码有不同的方法,因而形成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

  根据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世界上共有三大彩色电视制式: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于1953年11月提出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制──半行频偏置的正交平衡调幅制。这种制式的接收机解码电路比较简单,但对相位畸变比较敏感,因此传输设备的相位特性要求比较严格。1956年,法国提出了SECAM(Sequentiel Couleur à Mémoire) (塞康)制──逐行轮换调频制。它与NTSC制有完全不同的编码和解码方法,在克服相位畸变的敏感性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但同时也产生了在高饱和度彩色垂直过渡处产生闪烁现象和与黑白电视兼容较差的缺点。1960年联邦德国提出了PAL(Phase Alternation Line-by-line)(帕尔)制──四分之一行频偏置的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它是NTSC制式的改进型,能较好地克服相位畸变的敏感性,解码电路比较复杂,接收机造价稍高些。50年代末60年代初,继NTSC制式以后提出的新制式有不少种,但比较成熟的只有上述SECAM和PAL两种。

  世界无线电行政会议对电视频道的划分有统一规定,它包括波段、频道及其频率范围。波段一共分 5个,频道已划分到了83个。中国的频道划分符合国际规定,标准是:甚高频 (VHF)Ⅰ波段为1~5频道、48.5~92兆赫,Ⅲ波段为6~12频道、167~223兆赫;特高频(UHF)Ⅳ波段为13~24频道、470~566兆赫,Ⅴ波段为25~68频道、606 ~958兆赫。中国将Ⅱ波段87.5~108兆赫用于调频广播。

  彩色电视机在哪个国家使用必须符合那个国家的黑白体制、彩色制式及其频道划分,还要注意电源标准(因为有110伏/60赫、220伏/50赫的区别),这样才能保证接收机安全可靠地接收到良好的彩色图像和伴音。

  中国的黑白电视广播开始于1958年,并同时生产出黑白电视接收机,所采用的黑白电视体制为CCIR-D制。彩色电视广播开始于1973年,1975年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接收机,所采用的彩色电视体制和制式为CCIR-D/PAL制。

为您推荐

电视剧

出版时间:1985-10 电视剧 : 是溶合并发展广播、戏剧和电影的特长,用现代化的录象手段制作而成,凭借电视来传播的一种视觉形象艺术。是随着电视的产生、发展而诞生的。电视剧作为一门崭新的艺术,具有突出的特点:..

电视摄影艺术

电视摄影艺术 : 通过摄影造型手段,在屏幕上创造直观、逼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方法。它是电视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摄影艺术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线、色彩、运动等手段,经过一定的技术工..

电视室内剧

电视室内剧 : 这是一种独特的电视剧艺术样式。它的制作特点是: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同步完成。这是遵循电视技术和艺术规律生产的独特屏幕艺术形态。特别是长篇室内的电视连续剧,..

电视表演艺术

电视短剧

电视短剧 : 电视屏幕上篇幅短小的电视剧。尽管短小,但它已基本具备了戏剧的雏形,故而一般较为重视“情节”,仍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其结构方式基本与电视单本剧相同,只是篇幅短小而已。 电视短..

电视系列剧

电视系列剧 : 这也是一种分集播出的电视剧。但它与电视连续剧不同,它虽由几个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本身并不连贯,它的每一集都是一个新的、完整的故事,这一集的故事同上一集或下一集的故事没有内容..

电视小品

电视小品 : 电视屏幕上具有一定戏剧性的小小艺术品。“小品”一词,源于佛经,始见于公元4世纪时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他把详细的27卷集的译本称为《大品般若》,把较为简略的译本称为《小品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