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剧发展概况 : 中国的广播剧始于30年代初期,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
早期的广播剧 中国广播剧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初期,首创剧目是苏祖圭编写的《恐怖的回忆》,1933年1月20日发表后在亚美广播电台直播。这是现在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广播剧。内容是以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对上海闸北区的进攻为中心事件,揭露日本法西斯的凶恶面目,激发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唤醒民众进行抗日。
1935年1月,南京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出版的《广播周报》上刊登了由柏身编写的播音剧《苦儿流亡记》。剧中描写“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辽宁少年华兴一家人被日寇杀害。而华兴被抓去当苦工,逃跑后沦为乞丐。以后他参加抗日义勇军,决心消灭侵略者,以报国仇家恨。由于这个剧反映出人民的抗日情绪,国民党当局未批准播出;之后,播出了根据话剧改编的广播剧。
在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剧界救亡协会演剧队,经常利用广播电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6年9月30日,剧作家洪深创作了广播剧《开船锣》,内容揭露为虎作伥的汉奸如何猖 獗、国民党政府明为惩治汉奸实际是暗中与汉奸勾结的面目。
1937年7月29日,剧作家夏衍创作了广播剧《“七·二八”的那一天》,描写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一段最紧张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对抗战的要求与期望,揭露反动分子造谣、愚弄、欺骗人民的罪行。这是我国早期比较具备广播特点的剧目,它调动了各种声音手段表现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37年10月,剧作家孙瑜编写播音短剧《最后一课》,发表在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与阿英任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上。剧中描写一座小学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学生们不能继续上课,老师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对学生们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反侵略的教育。
剧作家于伶编写的播音短剧《以身许国》,主要写一个女青年接到未婚夫从抗战前线来信后的思想情绪变化,表现这对青年情侣相互勉励,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操,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热血青年的思想境界。
解放区的广播剧 194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佳木斯新华广播电台最早播出了广播剧《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人民的广播剧事业从此开始。之后,延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黎明前的黑暗》、《田炮手》、《归来》等剧目。1947年8月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为纪念南昌起义,播出了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广播剧《红军回来了》,参加演播的都是电台编播人员。1948年,吉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广播剧《血泪仇》、《除夕之夜》等剧目。
新中国初期的广播剧 1949年10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成立了广播剧组。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播出了广播报道剧《一万块夹板》,内容是表现长辛店铁路工人增加生产,修复铁路支援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3月17日又播出《妇女自由歌》,内容是宣传婚姻法。之后又播出《王保林结婚》、《强扭的瓜不甜》、《卓娅》、《朝鲜丹娘——金玉姬》、《小人书》、《哈尔滨之夜》等剧目;还播出了儿童广播剧《十二个月》、《果园姐妹》和童话剧《青蛙公主》等。
这一时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团也演播了广播剧《感谢斯大林》、《邵玉梅》、《三千里江山》等剧目。
1954年,中央台文艺部广播剧组和原北京台剧团的部分成员与上海台调京的广播剧演员合并成立了中央广播剧团,他们录制的广播剧《小燕子万里飞行记》、《蓝壁毯》播出后,还灌制了唱片在各地发行。1955年,中央广播剧团移植了苏联广播剧《走向新岸》。之后,又录制了一大批剧目。较有特色的是《黎明的河边》,在实地场景中录音,真实感强。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皇帝的新装》,采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录音方法,立体感强、艺术质量较高,曾在中央台重点节目之一的《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此后成为文艺广播的保留剧目,《北京文艺》1956年发表了该剧的文学本。
60年代的广播剧 1960年至1967年,广播剧虽然数量不多,却出现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剧目。如《故乡》、《没有织完的筒裙》等剧目,这些剧目相继在《剧本》月刊和《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山谷红霞》还送到国际上参加比赛。之后,广播电台又出现了一大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剧目,如:《党员登记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团圆》、《杜十娘》、《红岩》、《两幅油画》、《三月雪》等剧目。
新时期的广播剧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断了近十年的广播剧园地,又开始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陆续出现了《窗口》、《伤痕》、《珊瑚岛上的死光》、《项链》、《彭元帅故乡行》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广播剧《李自成闯石门寨》,作为文化交流项目介绍到国外,德意志广播电台翻译了剧本、使用我国的音乐录制成立体声广播剧,这是我国广播剧第一次向国外听众传播。
1978年10月1日中央台播出“文革”后的第一部创作剧目《二泉映月》,深受听众的欢迎。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把它改编成电影拍摄放映。
广播剧在形式上也有所发展,如中央台和地方台都先后播出了连续剧。
为了繁荣广播剧的创作,1980年11月15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剧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广播电台、部分省辖市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学院等41个单位的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单位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了各地电台新制作的剧目,其中创作剧目占1/3。这些剧目在编、导、演、录制技巧上,普遍有了提高,不少剧目作了新的探索,努力吸取其它艺术形式的长处,丰富了广播剧的表现手段。例如:湖南台制作的广播剧《支票》,吸收了湖南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鼓戏的喜剧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可喜变化。上海台制作的广播剧《裂缝》,热情地歌颂了献身“四化”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弥合多年来极左路线造成的社会“裂缝”问题,主题尖税、立意新颖,富有哲理性。甘肃台制作的广播剧《沙海魂》,再现了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画工为了保护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而进行的一场英勇斗争。吉林台制作的广播剧《三个孩子去蛇岛》、浙江台制作的广播剧《爱迪生的童年》等剧目,结构紧凑,语言生动,音乐感人,意境清新,受到大家的赞扬。会上成立了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中国戏剧出版社决定出版我国第一本《广播剧选》,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为《剧选》撰写了阐述广播剧艺术特征的序言。
1981年9月,在大连市召开了全国广播剧剧本创作座谈会。1981年12月,在长沙市举行全国优秀广播剧初评会议。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会议,在长沙会议初评的基础上,经过评议,投票选出了《金鹿儿》、《镢柄成亲》、《白玉花》、《求索》等15部获奖剧目。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到会作了报告。
1981年元旦,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后,黑龙江台、上海台、中央台和四川台、武汉台也先后录制了立体声广播剧。这使广播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2年,中央台把评弹《真情假意》改编成广播剧《真与假》。陈云同志听后,于9月20日接见了该剧的编导刘保毅同志,对广播剧《真与假》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1982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当年度全国优秀广播剧评选会议。评选工作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干事会担任,集中审听、评议了由55个电台推荐的75部广播剧,选出30部比较优秀的广播剧。这30部剧目形式多样,立意新颖,触及生活面很宽。如《在人生的跑道上》,描写造船工程师赵杰30年如一日抚爱瘫痪妻子苏沛敏的真实情感;《普通老百姓》描写离休老干部吴专员回到大青山牧场与牧民一起度过晚年的生活;《涓涓细流》描写精神病院护士长孟雪珍身教言传,培育年轻护士,精心护理病人的高尚品德;《碧血黄花》描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理想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这批剧目各有特色。
1983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广播剧评选会议,选出22部优秀少年儿童广播剧,于“六一”儿童节在全国各地电台播出。
1983年7月,在厦门召开了全国广播剧音乐工作会议,就音乐在广播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配乐工作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劳动以及音乐素材的搜集、分类、整理、保管、运用等问题做了研讨。
1984年1月,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会员台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广播剧的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材和形式要丰富多彩,但应以近代、现代题材为主,以中、小为主;创作和改编并举,但要大力发展创作;语言要生活化、通俗化、口语化、性格化;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防止和克服题材、情节、手法等方面的雷同和公式化。
1984年12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广播剧评奖,以“丹桂杯”大奖赛的方式进行,评出15部优秀广播剧。同时,还设立了编剧、导演、优秀演员、音乐、音响效果、录音制作、优秀编辑等7个单项奖。在15部优秀广播剧中进一步评出1983、1984年度最佳广播剧。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序幕刚刚拉开》赢得了最佳广播剧称号,荣获“丹桂杯”。获得“优秀广播剧奖”的15部剧目,创作剧目占11部,改编剧目占4部。这批广播剧在选材上不拘一格,从社会生活各个角度进行开掘,显示出创作者们能够根据广播剧的艺术规律来独立地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
1985年11月由文化部少儿司、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中央台少儿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5个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儿童广播剧“金猴奖”评选活动,有46部儿童广播剧获奖。这些剧目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制作精细、富有儿童情趣,适合儿童收听。发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出席大会并讲话,题目是:《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1986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丹桂杯”第二次评奖会,这次是以连续剧和系列剧为评选对象。参加评奖的有全国35家电台,从1983年到1986年生产出的200多部连续广播剧中推选出60部(475集)参加比赛,评出“丹桂杯”一等奖20部、二等奖10部获优秀剧目奖。会议期间,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中央台台长杨正泉到会讲了话。他们希望从事广播剧的工作者们端正创作思想,广开思路,不拘一格,促使广播剧的创作更为繁荣,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要求加强电台之间的横向联合,以扩大广播剧的影响,使广播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87年6月,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10届“西柏林未来奖”广播电视节目大奖赛上,中央台选送的根据谌容小说改编制作的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王芝芙编导),荣获广播剧大奖。
同年7月20日,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黑龙江广播剧研究会和北京广播学院联合举办的“广播剧编导理论研讨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到会有30个单位40余人,在会上宣读了近20篇学术论文。
11月20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在郑州市举行第二届全体会员台代表大会,改选了理事,规划了1988年至1991年的工作,举行了全国广播剧连续剧“丹桂杯”大奖赛的颁奖仪式。
1988年8月,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在哈尔滨市举行了首次“全国广播剧创作剧目研讨会”。目的是通过对创作剧目的听评与剖析,探讨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增强创作人员的创作意识,提高创作队伍的素质并逐步改变广播剧以改编文学作品为主的状况。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34家电台43位代表。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出席会议并讲话,题目是:《积极发展广播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广播剧研究会会长、中央台副台长王健儒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题目是:《广播剧艺术的思考》。部分代表印发了自己的学术论文。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还在烟台人民广播电台的支持下,举办了“新八仙杯”全国市级电台广播剧单本戏的评奖活动,有30家电台的40部广播剧参赛,18部广播剧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1989年6月又举办了市级电台“新八仙杯”颁奖及理论研讨会。市级电台在广播剧研究会成员中占2/3的比例,对繁荣发展广播剧事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次举行的全国市级电台广播剧评奖及研讨活动,在我国广播剧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研讨会上,大家畅谈了广播剧编导制作的体会,探讨了广播剧的美学原则。
1990年2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了首次国家级全国广播剧“蜀秀杯”评奖,检阅了近几年的播出剧目,其中有连续剧、单本戏、短剧。5月29日在成都举行颁奖大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到会颁奖并讲话。
80年代以来,中央台、上海台、黑龙江台都在国际上进行过广播剧的交往活动,中央台在1987年以《减去十岁》获得“西柏林未来奖”广播剧大奖之后,又于1989年3月派员携带立体声广播剧《红橄榄》参加第11届“西柏林未来奖”的比赛;同年12月又派员赴日本考察。中央台还为新加坡、德国、挪威等国电台提供了《红楼梦》(12集)、《怪摊》等20部立体声广播剧的录音带和剧本,进行交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80年代以来,向国外广播用各种外国语译制的中国广播剧,受到外国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广播剧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教训。广播剧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坛。1980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开始试讲《广播剧》课;1988年,又开设了《广播剧编导》课。
1981年以来,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先后出版了5本《广播剧选集》;上海台、湖北台、湖南台、黑龙江台先后出版了本省市创作的《广播剧选集》。1988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创刊了一本专门用于发表广播剧剧本和进行广播剧理论研究的刊物:《中国广播剧》,目前已出版16期。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