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概况 : 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展是从60年代起步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开始了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经过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终于在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国产静止轨道实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将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和15路声音广播传播到新疆、西藏、云南等边陲地区,使那里的人民和首都人民一样,可以同步收看、收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从而揭开了我国应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为了加强我国卫星应用的步伐,迅速扩大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在国内通信卫星尚未投入使用时,国家决定采取在加速国产通信卫星研制的同时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作过渡。1985年10月租用了印度洋上空东经66度轨道上的国际通信卫星5号星(IS—V)的转发器用于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节目。1988年3月7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定点于东经87.5度位置,从此开始了使用以本国卫星为主、租用国外少量卫星为辅的卫星电视广播传送体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为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发射了亚洲卫星1号。亚洲卫星1号是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局公共有限公司及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和合作经营。亚洲卫星1号拥有24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输出功率8.2W,具有36MHz带宽,可传输一路高质量电视或300路电话。
90年代初中国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如下: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用东经87.5度国内实用通信卫星A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848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全国传送,给各地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站提供节目。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用东经96.5度原苏联“静止—14”卫星第7号全球波速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825MHz,接收为右旋圆极化),1991年7月1日正式开始向亚洲、澳洲及东欧、东非传送(过去曾使用过东经66度国际5号卫星),主要为我国驻外使、领馆人员收看国内中央电视台节目服务。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用东经87.5度卫星B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928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全国传送,给各地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站提供节目。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用东经105.5度亚洲1号卫星北部波束第11号转发器(中心频率为4120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以NTSC彩色电视制式传送。主要为采用N制电视制式的港、澳、台地区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服务。
“中国教育电视”节目于1986年7月1日试播,并于1986年10月开始正式播出第一套节目。一年以后,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建立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并且在1988年11月开始试播第二套节目,1991年12月正式播出。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教育节目,1986年7月开播时,曾是利用位于东经66度(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5号上的转发器,采用半球波束下行;几年的实践证明,不仅中国大陆各地可以满意的接收,周边地区观众也可以收到。后来,根据国家统筹安排,自1990年6月起,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两套彩色电视节目改由位于东经110.5度上空的中国(DFH—2A)通信卫星转发。该卫星定点经度位于中国的南方,距离比较近一些,各下行站天线的仰角也比较大,等效全向覆射功率(EIRP)值明显增强。边疆地区接收效果得到很大改善,中原地区则更好。这意味着扩大了覆盖面积,或者说可以用口面直径较小一些的天线来进行接收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30路声音广播节目利用亚洲1号卫星北部波束第12号转发器(中心频率为4160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全国传送,形成遍布全国各地的中波、调频发射台和对外广播发射台良好的节目源。
除中央三台外,各省、自治区广播电视节目使用卫星情况如下:
云南、贵州两省联合租用亚洲1号卫星北部波束第9号转发器(中心频率为4040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传送两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云南为周一、三、五、日,贵州为周二、四、六。
新疆广播电视节目使用东经87.5度国内实用通信卫星B转发器,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结束后使用4小时,向全疆传送。
四川和西藏两省、区广播电视节目合用东经87.5度国内实用通信卫星C转发器(中心频率为3905MHz,接收为水平线极化)向本省、区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从10点至24点,其中17点至20点为四川节目,其他时间为西藏节目。
此外,我国已首次向国外购买在轨通信卫星。
1992年12月2日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和美国GTE空间网络公司签定了购买其SPACENET-1卫星的合同。这颗在轨卫星现由美国GTE空间网络公司经营管理。这是一颗C和Ku波段混合使用的通信卫星,共有24个卫星转发器。在C波段,卫星有12个带宽为36MHz的转发器,它们采用输出为8.5W的固态功率放大器;此外,有6个带宽为72MHz的转发器,它们采用饱和输出为16W的行波管放大器。在Ku波段,共有6个带宽为72MHz的转发器,卫星可同时提供一万条通信线路和传输10多套电视节目。
这颗卫星早在1984年5月就发射升空,已使用了8年,定点在距地面约3.6万公里的赤道上空西经120度。从1993年4月中旬开始,这颗卫星在美国GET空间网络公司技术人员的地面操作下,漂移10万多公里(漂移时间约为两个月,即每天将漂移1700公里左右)后,已于1993年6月26日定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的东经115.5度我国上空,并于1993年7月16日正式启用。
这颗在轨卫星将可补充我国空间通信资源的不足,主要将用于国内通信和电视节目的传送,卫星可覆盖我国整个大陆和沿海岛屿,以及部分周边国家。这颗在轨卫星,我国命名为“中星5号”,现已担负起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套节目及西藏、新疆和四川电视台等共6套节目的传输任务。预计该星将可继续使用到1997年。
亚洲卫星公司计划于1994年发射第二颗亚洲卫星(亚洲卫星2号),主要为满足各界用户日趋增长的各种需求,以及为亚洲卫星1号作后备。亚洲卫星2号将增设Ku波段业务,届时卫星的容量和业务都将有所扩大,我国有关部门已向亚洲卫星有限公司提出各种需求。
从美国购买的卫星投入使用后,将缓解卫星转发器紧张的状况。“八五”期间规划要上卫星的还有山东、辽宁、广西、内蒙古、青海等省、自治区。该星的转发器的分配计划正在协调中。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