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发展概况 : 中国的电视剧是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6月15日直播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揭开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此后,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初创阶段的电视剧 从1958年6月至1966年6月,是中国电视剧的初创阶段,也可称为直播阶段。
这个阶段,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共创作、播出电视剧70多部。其中除去《一口菜饼子》之外,1958年9月4日播出的反映工人邱财康事迹的电视剧《党救活了他》(上钢工人邱财康被烧伤,医护人员全力进行抢救的事迹),剧本是专门为电视而创作的。它在结构布局和场景衔接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1959年1月29日播出电视诗剧《火人的故事》之后又播出《红缨枪》、《展翅高飞》、《新的一代》;1960年播出《一家人》、《老列兵站岗》、《刘文学》、《青春曲》;1961年播出《耕耘记》、《长发妹》、《球迷》;1962年播出《莫里生案件》、《虾球》、《白头偕老》、《羊城一家》;1963年播出《相亲记》、《焦裕禄》、《我的一家》等。之后,还播出过喜剧《窝车》,电视小品《寄布拉吉的姑娘》、《一打手套》等,表现外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像他那样生活》、《南方汽笛》、《火种》等,儿童剧《校队风格》、《小马克拣了个钱包》等剧目。
在这期间,上海电视台在1958年10月25日播出了《红色的火焰》;广东电视台在1959年底播出了电视剧《谁是姑爷》;黑龙江电视台在1959年12月20日播出电视剧《生活的赞歌》;吉林台和黑龙江台两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电视剧《三月雪》在1960年7月16日播出;天津电视台1964年播出了电视剧《搬家》。此后,电视剧逐年增多。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我国一共播出180多部电视剧和电视小品。
在电视剧初创阶段,由于直播形式的制约,在时空的表现上不能自如,但是,编导们在发挥电视特点方面仍然作了积极的探索:采用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舞台剧的演出形式,创造了初步的电视化手段的电视剧艺术。
停滞阶段的电视剧 从 1966年到 1976年,是中国电视处于低潮阶段,也可称为停滞阶段。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电视剧走向了一个低谷。虽然1967年我国已经有了录像设备,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十年当中只播出了三部电视剧。1967年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采用黑白电视录像设备,制作了一部《考场上的反修斗争》;1973年试播彩色电视之后,采用彩色录像设备制作了一部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的电视剧《杏花塘边》;1976年2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一部电视剧《崇高的职责》。
复苏阶段的电视剧 从 1977年到 1980年,是中国电视剧的复苏阶段,也可称之为恢复阶段。
“文革”结束后,1977年电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轻便式手提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引进,为制作电视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1978年是电视剧开始恢复的一年。5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部电视剧《三亲家》(导演:许欢子),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视剧团联合录制。这部彩色电视剧,全部采用在实景里拍摄,以勤俭办婚事为主题,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生活情景。在这一年里,中央电视台共制作了《窗口》、《教授和他的儿女》等7部电视剧;江苏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分别制作了同名电视剧《约会》;山东电视台制作了电视剧《人民的委托》;福建电视台制作了电视剧《悔恨》。
1979年,为了加速发展电视剧,在第一次全国电视会议上,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制作电视剧,此后,各地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视剧团都加强了电视剧创作。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有一个青年》播出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几天之内收到全国各地800多封来信。上海电视台录制了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表现张志新烈士为真理而献身,在狱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坚持斗争的英雄事迹;《祖国的儿子》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用鲜血与生命保卫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湖南电视台录制的第一部电视剧《爸爸病危》,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子女争夺遗产的不良倾向,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收到观众1000多封来信表示赞扬。
1980年,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中央电视台在国庆节前后举办了以电视剧为中心的全国电视节目大联播。自9月27日至11 月初,播出了47部新电视剧。这一年共播出131部电视剧,涌现了一批思想性强、人物真实可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已经复苏,即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阶段的电视剧 从1980年到1984年,是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阶段。
1980年和1983年,广播电视系统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创作电视剧的领导。在1980年和1983年先后召开的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都对电视剧予以充分肯定和足够重视。由于广播电视系统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电视剧创作人员的努力,此后,中国电视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中国电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于1981年4月开始进行,评选1980年度的作品,其中包括《凡人小事》、《女友》、《乔厂长上任》、《结婚现场会》等一批好作品。此后每年评选一次,从第三届1983年3月起,定名为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
1981年度,中央电视台播出128部(集)电视剧,其中的《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洁白的手帕》、《萤火虫》等作品受到社会的好评。1982年度,中央电视台播出277部(集)电视剧,其中有连续剧《蹉跎岁月》、《武松》、《鲁迅》(1至4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上海屋檐下》,单本剧《家风》、《奖金》、《弯弯的石径》、《还愿》,儿童剧《小不点儿》等。1983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428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382部(集),其中有连续剧《高山下的花环》、《生命的故事》、《华罗庚》,单本剧《女记者的画外音》、《燃烧的心》、《燕儿窝之夜》,儿童剧《小佳佳游园》等。1984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740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541部(集),其中包括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少帅传奇》、《向警予》、《杨家将》、《故土》、《夜幕下的哈尔滨》,单本剧《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儿童剧《插班生》、《强盗的女儿》,短剧《小巷通向大街》等。特别是《今夜有暴风雪》、《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这三部作品引起了文艺界人士和观众的重视,认为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的突破还是从两者的完美统一上看,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电视剧发展阶段中,品种、样式、风格逐渐呈现丰富多彩,出现了电视连续剧、纪实性电视剧、历史人物传记电视剧、短剧小品等。这一阶段的作品,使人们对新兴电视剧艺术的水平刮目相看,觉得这样的剧目绝不逊色于同时期的姐妹艺术的精品。
成熟阶段的电视剧 众1985年至今,中国电视剧进入了成熟时期。
1985年10月16日,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广播电视部部长艾知生到会讲话,指出电视剧的生产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的准则;电视剧工作者要坚持深入生活,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会上请优秀电视剧创作人员介绍创作经验,请电影、文学、戏剧、美学界一些理论家、评论家就当前电视剧创作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促进提高电视剧的思想、艺术质量,繁荣、兴旺电视剧创作。
1985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约1323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825部集,其中包括连续剧《四世同堂》、《寻找回来的世界》、《诸葛亮》、《新星》,单本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她们和战争》、《穷街》、《一个叫许淑娴的人》,儿童剧《窗台上的脚印》、《爸爸,我一定回来》等。尤其是《四世同堂》和《新星》这两部作品,在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上创造了空前的观众收视率。1986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约1500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946部(集),其中包括连续剧《红楼梦》、《努尔哈赤》、《雪野》、《凯旋在子夜》,单本剧《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年初一》、《太阳从这里升起》,短剧《满票》等。1987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1362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768部(集),其中包括连续剧《西游记》、《严凤英》、《葛掌柜》、《乌龙山剿匪记》,单本剧《秋白之死》、《工程师们》,儿童剧《跑跑的天地》、《名声》,戏曲电视剧《九斤姑娘》等。1988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约1800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540部(集),其中包括连续剧《末代皇帝》、《师魂》、《裤裆巷风流记》、《家教》、《篱芭、女人和狗》,单本剧《白栅栏》、《白色山岗》,儿童剧《好爸爸、坏爸爸》、《病毒·金牌·星期天》等。1989年度,全国制作电视剧2035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839部(集),其中包括长篇连续剧《上海的早晨》、《商界》,中篇连续剧《长城向南延伸》、《铁人》、《艾黎与何克》、《汉正街》,单剧本《有这样一个民警》、《过了这个村》,儿童连续剧《悬崖百合》、《十六岁的花季》,儿童单本剧《窗棂》,戏剧电视剧《膏药章》、《四川好人》、《遥指杏花村》,小品《角儿》等。
需要指出一个可喜的现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台陆续开始拍摄反映本民族生活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电视剧。1977年,内蒙古电视台拍摄成了第一部蒙古语电视剧《母爱》,1979年开始,新疆电视台相继拍摄了《心花》和《美的浪花》。随后,延边电视台拍摄成了第一部朝鲜语电视剧《放心吧,妈妈》。1982年,西藏电视台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还愿》,主要创作人员是藏族艺术工作者。全剧故事情节曲折,演员表演朴实自然,画面色彩饱满,展现了西藏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获得第三届电视剧评选的特别奖。
电视剧制作机构不断增加。1984年,全国已经有46个电视台能录制电视剧。此外,大部分电影制片厂也成立了电视剧部,上海电影厂、珠江电影厂、峨嵋电影厂都曾生产过质量比较好的电视剧。社会文艺团体也积极参加电视剧的录制。1982年7月,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著名艺术家金山担任主任。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决定,把中央广播艺术团的电视剧团、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制作部合并,于1983年10月18日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各省也相继成立电视剧制作中心。
设立不同规格的评奖机构。1981年,由中央电视台创办“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选”。次年改为“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1983年,这个评选活动由广播电视部委托《电视文艺》、《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周报》三报刊联合主办,正式冠以“飞天奖”名称。1984年,评奖工作由中央电视台和电视剧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从此形成了专家和政府有关领导部门共同评选的格局。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进一步明确了“飞天奖”评选工作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持,并且明确了“政府奖”的性质。飞天奖每年评选一次,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推荐出一定数量的剧目,在听取观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影视、戏剧、文学工作者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委会集体评议,分别以投票方式评选出优秀电视剧。
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评奖活动,定名为“骏马奖”,1986年创办,每两年举行一次。1988年第二届“骏马奖”经过增加和调整,主要设有“电视连续剧”、“电视单本剧”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于1985年发起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每年举行一次,每次评奖均与视协的省市分会和地方电视机构以及热心支持戏曲电视艺术发展的有关单位联合主办。因情况各异故奖杯各不相同:首届“鹰象”、二届“长城”、三届“金三角”、四届“攀枝花”、五届“黄河”。每届均设多本戏曲电视剧、单本戏曲电视剧和电视戏曲艺术片三项综合奖。
《大众电视》杂志社于1983年创办全国性电视“金鹰奖”评奖。每年举行一次,由电视观众和刊物读者自由投票,对在上一年中向全国播出的电视剧进行评选。“金鹰奖”设有优秀电视连续剧(系列片)、优秀电视单本剧、优秀电视短剧小品、优秀儿童电视剧、优秀电视戏曲片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