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读书法

冯友兰读书法: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

哲学家。1912年入中国公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从此,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就成了我的专业”(《冯友兰自传》)。自述逻辑学对其学哲学有着巨大影响:“无论如何,我对于哲学的兴趣是逻辑引起的。我对于哲学的入门,是逻辑引导的。

以后我没有专门学逻辑,但是我对于逻辑的一知半解,帮助了我学哲学。”曾留学美国,取得博士学位。20年代的主要着作是《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30年代的主要着作是一部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40年代抗战时期,着述有《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自己统称之为“贞元之际所着书”,世称“贞元六书”。1949年后有《中国哲学史新编》。冯氏从7岁入私塾始,勤奋读书治学至80余年。晚年在北京大学燕南园寓邸,“房子总算不小,但大部为书所占”(宗璞《卖书》)。尤喜爱所藏百衲本《二十四史》。曾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精其选”即书海无涯,人的精力却有限,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书、泛读书、翻阅书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一批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一般了解的一批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供不时之需,随手翻阅撷取的翻阅书。把读书的精力用到刀口子上。“解其言”即是读懂文字,扫清入门的文字障碍。

文字是桥梁,要达到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为此,在读经史子集时,要舍得下逐字逐句的功夫,扫除文字上的拦路虎。

“知其意”就是深入钻研,领会书中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音,味外味”,就要详查深思,好问设疑,明辨细品。“明其理”,就是做到有自己的意见。“意不尽理”,明白书中的原意,不等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同书中或前人的意见相互补充、相互比较、相互纠正的过程中,要努力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见。冯氏曾经形象地譬喻道:明其理,“这个理是我自己的,我可用它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好象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活学活用了,把书读活了。”

为您推荐

蔡元培读书四字诀

蔡元培读书四字诀:着名教育家蔡元培有一个治学的四字诀,即“宏、约、深、美”,概括了他的基本读书方法。“宏”是指知识结构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了解邻近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贯通,以打下坚实的基础;“约”是一个..

鲁迅读书法

鲁迅读书法:鲁迅一生博览群书,除政治理论、文艺作品外,还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社会学、文物考古、美学甚至佛学方面的书籍。鲁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读书方法论。其读书方法的要点有:(1)泛览。“爱看书的..

李扶九分等读书法

李扶九分等读书法:李扶九(约1878年前后在世),清学者。着有《古文笔法百篇》。曾把读书方法分为“上等”和“次等”两种。上等读法即“将读此文,宜先知人论世,考明题目来历,了然于心。如我当境作文一般,要如何用意下笔,遣词再..

陈垣读书法

李慈铭札记读书法

李慈铭札记读书法:李慈铭(1830-1894)原名李模,后改慈铭,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文学家、学者。光绪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能诗,善词及骈文。以越缦堂名其书斋。藏书甚富,有越缦堂主等闲章。着述甚勤,有《越缦堂日..

陈澧读书法

陈澧读书法: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禹(今广州)人。清经学家、文学家。道光举人。平生好学,9岁即能为诗文。尤长于经学。久任广州学海堂堂长,门生甚众。治学尤博,亦能藏书。有传鉴堂、东塾读书楼,后毁于火。被国..

黄本骥两书对看读书法

黄本骥两书对看读书法:黄本骥(1825年前后在世)字仲良,一字虎痴。清代诗人、学者。着有《物斋诗略》、《文略》、《痴学》等。黄氏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他说:“凡读古书,皆须两本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