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法

朱熹读书法:

朱熹是南宋着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

他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着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其《朱子全书》中保存的有关“读书法”、“读书之要”、“读诸经法”、“读史”、“训学斋规”等,流布甚广,影响很大,成为中国读书史上丰厚而珍贵的精神遗产。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1)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

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朱文公文集》卷74),“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先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朱子语类》卷11)。

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2)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训学斋规》卷4)。

精思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3)虚心涵泳。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张伯行《学规类编》卷4)(4)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同时,他认为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同,欲径急而反疏缓也”。(5)着紧用力。

朱熹认为读书要勤奋,抓紧,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才能成功。“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见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3)。

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6)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

敬,指用心专一。“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方无事时,敬以自持……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目的不明,无以为学。即所谓“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参见 朱熹观书第 朱熹读书 朱子语类

为您推荐

黄庭坚读书法

黄庭坚读书法:黄庭坚读书特别注意名家写作方法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注意作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之处。有一次,黄庭坚从开封相国寺得到一本宋子京写的《唐史》初稿。这本史稿已经被作者修改过,稿纸空白地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

刘勰披文入情读书法

刘勰披文入情读书法: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撰《文心雕龙》50篇,论古今文体及文之工拙,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巨着。在这部书中,刘勰提出用“披文入情”法来鉴赏文学作品。认为作家“情动而辞发”..

苏轼读书法

苏轼读书法:苏轼读书法首先强调培养阅读兴趣,曾自述:“……幼时,父兄驱率读书,初甚苦之。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既久,则中心乐之。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讲究熟读深思,逐个..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孟子读书法

孟子读书法: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1)自求自得。孟子认为,读书学习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说:“..

萨特论读书

萨特论读书: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戏剧家和小说家。生于巴黎。幼时就有朦胧的读书渴望,不到四岁就开始学认字。七岁时起就天天泡在外祖父的书房里读成套的盒装儿童图书和“大人们的书”。1924年入..

黑塞论读书

黑塞论读书:黑塞(1877-1962),德国小说家、诗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遵从父命在神学院读书,后辍学当学徒,从事书业工作。业余刻苦阅读文学书籍。后来成为自由写作者。1923年后入瑞士国籍。心理分析小说《德米安》..